|
“我现在知道帮同学出头打架不是讲义气,反而可能犯了法!”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未成年人道德法治体验馆(以下简称“道德法治体验馆”)的模拟法庭里,刚卸下“被告”身份的初中生小宇,向旁听席同学说。这一幕,正是南浔法院“法官妈妈”团队探索“陪伴式未成年人司法”的生动缩影。 走进道德法治体验馆,在模拟法庭,学生们扮演法官、检察官,沉浸式开展真实案例模拟。在虚拟体验区,他们“亲历”违法后果,直观感受法律边界。曾有孩子在体验VR打赏充值后小声说:“好怕爸妈生气。”“法官妈妈”没有批评,而是陪他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未成年人充值的条款,教他如何与父母沟通。 然而,线下的陪伴再贴心,也难抵乡镇学校与城区法院之间的距离。南浔法院从建院之初,“法官妈妈”就坚持开展法治副校长普法教育课堂,但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那时的法治课常常“半年见一次”。 为了让法治教育不被距离阻隔,“法官妈妈云课堂”应运而生。每周“法官妈妈”的身影会准时出现在辖区学生的课堂屏幕上,校园欺凌、网络权益、家庭矛盾等都是师生关心的话题。课后,学生可以通过“春风心语”法官信箱继续提问。今年,一名留守儿童留言求助父母离婚后见不到妈妈的困境,“法官妈妈”联合社区开展调解,最终帮助孩子实现了每月见妈妈的心愿。这种“孩子提问、法官回应、课后跟进”的模式,让云课堂成了“不下线的陪伴”。 通过法治副校长实质化运行机制,“法官妈妈”们定期走进校园,不是“讲一节课”,而是“陪一段路”……常有人问,基层法院做法治教育,最该守住什么?我坚信:法治教育,不是让孩子记住多少法条,而是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法治的种子,让它伴随成长、发芽、开花。南浔法院用22年的坚守证明,最好的法治教育,不在讲堂上,而在陪伴中。 (作者系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横街学校法治副校长、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庭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