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苏省宿迁市民警深入校园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视觉中国供图
|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帮助学生建构法律知识体系,提升法治素养,是法治课教师急需面对的新课题。《向校园欺凌说“不”》对小学法治课堂进行了“真问题、深思辨、重实践”的新探索。 法律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概括性,对小学生而言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因此,教师要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连接点,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校园欺凌有一定的了解,但概念不够清晰,容易将欺凌与一般的矛盾冲突相混淆。笔者以“两名同学打篮球时发生肢体推搡,打起来了”这一真实发生过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这算不算欺凌”,帮助学生理解欺凌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正确识别校园欺凌。 法治课堂上,教师要适时创设思辨性教学环境,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法律问题,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法治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辩一辩“我们是未成年人,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护着我们,不管我们做什么,都不会像成年人那样受到法律的制裁”,引导学生对未成年人权利和义务进行深入思考,同时通过讨论辨析进一步明确“特殊保护≠特权保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观念。 法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践行法治行为、形成法治自觉,做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的好公民。该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笔者创设了真实生活情景“放学回家时,小君独自一人在一条偏僻的胡同,几个高年级男生逼他交出身上的财物”,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演绎被欺凌者、旁观者应该如何处理,引导学生逐步明晰面对欺凌既要勇敢说“不”,更要考虑自身安危、智慧处理。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实验小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