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苏省小学生在学习宪法知识。 视觉中国供图
|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八步区人民检察院自2018年起,在辖区挂牌成立113个“春晓工作室”,广泛开展青少年权益保护和违法犯罪预防工作。多年的法治副校长和“春晓工作室”普法经历表明,讲好法治课,关键在于从“灌输者”向“引导者”转变,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情感共鸣。 讲好法治课,传统的“我讲你听”式授课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和疏离,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多元互动场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我院四大普法基地,在线下基地配备了VR体验仪、模拟电信网络诈骗系统互动设备,通过沉浸式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运用“真人特征+动漫元素”的混合建模技术合成AI检察官“I春晓”,以未成年人喜爱的虚拟主播形式开展未成年人法治宣传。 讲好法治课,还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现实需求量身定制“教材”。对小学生,重在“启蒙”与“感知”。课程设计主要突出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可采用卡通动画、图文故事、情景游戏等方式,让小学生初步建立对“法”的亲切感和对基本行为规范的认知。对初中生,重在“明理”与“认同”。课程内容结合他们关注的社交、网络、情感等问题,选取学生欺凌、网络沉迷、青春期自我保护等真实案例,以案例代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法律情境,将外在的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对高中生,重在“思辨”与“责任”。课程要注重引导他们将法律知识与公民责任联系起来,可采取模拟法庭等互动形式,让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辩护人、被告人等角色,完整经历庭审流程,从而意识到必须敬畏法律、担当责任。 讲好法治课,要以情感触动和价值引领,培育学生法治信仰。在讲述案例时,要引导学生关注被害者权益保护、加害者悔过自新等话题,让法律课程充满法治的温度和人文的关怀。如在介绍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时,可通过帮教成功重返正轨的未成年人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给予的改过机会和社会的包容;讲解学生欺凌时加入人际交往的边界、自我情绪的管控,让法治课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实用指南”。 (作者系广西贺州第四高级中学法治副校长、广西贺州八步区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