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5 星期三
将教材内容转为有效教学行为
曾莲

  法治课堂教学需要将教材内容转化为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即完成情境、认知、思维、主体、知识结构的转化。

  用“替换”实现教学情境转化。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熟悉情境,实现从生活经验到法治场域的叙事转换。在《学会依法办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材中工人讨薪的情境替换为师生熟悉的司机和乘客的矛盾纠纷情境,如让学生根据“暴雨天气”设想情境,并以《人民日报》转载的“甩客”事件引出学习内容,然后明确“跟帖”的正确方式,引导学生谈法治社会的愿景。

  用“遵循”实现认知层次转化。利用好教材设计的各栏目,实现从感性共情到理性法治认知,完成认知深度提升。《学会依法办事》的各环节可以这样推进:让学生对“甩客”事件达成共情,组织学生以演绎的方式体验如何用法治方式处理这件事,引导学生对各种公约与法律不相符合的地方进行改正。

  用“延长”实现思维模式转化。教师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方面对事件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实现从简单判断到复杂逻辑推理,实现认知提升。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罗列观点到串联观点转变,讲清观点之间的关联,构建知识网络。如讲清遇到“甩客”,我们能利用的基本途径有哪些……由一步思考转为两步、三步串联思考。

  用“补充”实现价值主体转化。在教学中,教师要讲清现代法治的要求,用“我的法治实践”进行学习主题的内化和外化,使学生明白“法治意识强并不等于凡事都要对簿公堂”。

  用“迁移”实现知识结构的转化。将事件所彰显的具体事项迁移运用到社会比较关注的其他事项,从零散知识点到法治知识体系,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小区/社区/村委会进行调研、找出难题、寻找帮助、制定解决方案,最后将方案提交给管理者。这样的任务设计,既强调学生“做中学”“创中学”,又强调学生的深思和践行。

  (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校)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