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依托广东省第二批普通本科学校美育名师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数字赋能非遗活态传承创新团队”、广东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应用研究中心、工艺美术研究院等优质平台,探索地方高校美术人才培养的路径,系统性地开展“大手拉小手”美育赋能行动,聚焦美育课程建设、美术师范生培养以及乡村美育师资培训,构建高校与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的美育新生态。 深耕美育课程建设:构建“非遗为魂、素养为本”的特色内容体系 学院基于中小学生认知规律与国家美育课程标准,进行美育课程内容的设计,构建植根地域、面向未来的特色美育课程体系。 系统性开发“非遗+”美育课程模块。学院充分利用潮州的非遗资源,组织高校教师、非遗传承人组成研发团队,打造贯穿不同学段的“非遗之美”主题课程群。例如,设计“巧手剪春风”等实践课程,让学生在课程中体会何为匠心独运,使他们在沉浸式体验中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有机融汇思政元素与时代精神。在课程设计中,学院始终坚持思政引领,将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教学全过程。在绘画主题课程中,引导学生抒发爱国情感;在手工制作中感受工匠精神。同时,积极拥抱数字时代,依托“数字赋能非遗活态传承创新团队”的技术优势,探索开发数字资源库,结合数字绘画探索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智慧美育新形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推动课程成果转化与区域共享。学院将美育课程教学经验转化为教研论文,在高质量期刊上发表,辐射影响力显著提升。课程建设成果也反哺了教学,支撑了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设计色彩”的建设,教师在广东省美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等赛事中获得佳绩,实现了高校与基础教育的教学相长。 创新美术师范生培养模式:搭建“实践导向、双向赋能”的育人桥梁 学院将赋能基础教育的实践过程视为锤炼美术师范生专业素养、教学技能与责任担当的理想场域,构建了“在教学中学习,在浸润中成长”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将工作室打造为美术师范生的核心实践平台。工作室成为面向优秀美术师范生开放的“预备役”营地,学生深度参与“非遗+”美育课程的辅助教学、资源开发与活动组织。学生需要将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成中小学生能懂的课堂设计,锻炼了他们的教学设计能力与沟通表达能力。 推行项目式综合能力学习。学生以项目成员身份参与“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百千万工程”等活动,直面基础教育的真实需求与挑战。例如,组建团队为乡村学校设计校园美育环境、共同创作非遗主题墙绘。这种基于真实任务的学习,使师范生提前进入教师角色,其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团队协作精神得到显著提升。 实现从“被赋能者”到“赋能者”的角色转化。师范生为中小学美育注入了新鲜血液,而他们从基础教育一线获得的反馈与体悟,也反哺了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这种“双向赋能”的机制,培养了一批既精通专业技能又懂得基础教育教学规律、既怀揣教育理想又具备扎实实践能力的优秀美育教师。 聚焦乡村美育师资培训:实施“精准滴灌、持续造血”的帮扶模式 针对部分乡村学校美育师资薄弱、课程资源匮乏的痛点,学院将乡村美育师资培训作为重中之重,致力于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为乡村美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开展“种子教师”精准培训计划。例如,学院定期面向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乡村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兼职、转岗美育教师,举办专题研修班与工作坊。重点传授如何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简易材料开展美育活动。通过“送教下乡”与“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培训实效,帮助乡村教师突破“不敢教、不会教”的困境,点燃他们开展美育工作的信心与热情。 构建“高校—工作室—乡村学校”三级联动支持系统。一方面,学院组织高校教师与工作室成员定期赴基地学校听课、评课、举办讲座,提供面对面指导;另一方面,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线上教研社群,进行远程备课指导、问题解答与资源推送,实现持续性的专业支持。 韩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依托工作室,通过“大手拉小手”的实践,不仅丰富了美育工作的内涵,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为美术师范生的成长开辟了更加广阔的路径,更为补齐乡村美育短板提供了有效方案,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校服务基础教育美育发展的“韩师模式”。 (冯菡子 袁德辉 李庆 蔡声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