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自动化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是省级专业教学团队、校级重点专业教学团队。在团队负责人王忠勇教授的带领下,教学团队多年来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聚焦新工科建设,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构建“项目驱动,平台支撑,能力引领”的育人模式,依托省市共建石化装备智能安全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电气与仪表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大力构建“专业知识+创新思维”的能力体系,以项目案例库建设为驱动力,以提高工程能力为抓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自主创新动力,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探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王忠勇教授具有多年的电气工程领域项目管理经验,多年来始终聚焦新型绿色能源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并将其融入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近年来,在他的带领下,教学团队始终紧密联系合作企业,紧跟社会发展趋势,聚焦新能源和新型储能模式,不断探索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团队通过深入调研行业,及时凝练产业发展对专业能力的需求,注重工程项目案例库建设,提出非技术能力融入项目全过程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理念。从人才培养的过程性角度,将技术能力和非技术能力有机结合,在教学全过程中深度融入工程项目知识,打造“育人为本、能力为根”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卓越工程人才教育理念 一是优化基于工程能力的教学内容及课程目标。教学团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将工程项目分解为若干技术模块,建立能力体系和课程体系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将项目的技术需求融入课程目标。 二是深耕非技术能力教学。教学团队结合工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全周期需求,改进课程内容中的非技术能力因素,突出工程伦理和工程思维,注重非技术能力培养,将项目的非技术要求融入课程目标。 建设“创新型、综合性、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建设融合项目全过程的案例库。教学团队从技术、管理、团队合作等角度设计项目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工程项目需求,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提高人才培养的产业适配度。 二是根据实际工程项目需求设计综合型、创新型实验。教学团队在教学中增加综合类、创新设计类实验比例,实现专业理论、实验技能与工程项目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按照项目流程确定实践实训、毕业设计环节。教学团队根据工程项目进程,确定项目任务书,对于项目中出现的难点,引导学生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并与实际的解决办法进行对比和验证。 创建“跨专业、多领域”的课程体系 教学团队基于工程项目的全流程,搭建卓越工程人才的能力结构,突破学科知识的界限,跨学科构建能力体系及相应的课程平台,建设复杂工程问题项目库,明确提升工程能力是构建课程体系的主要依据,围绕工程领域的挑战性问题进行教学内容重构和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 强调专业能力、创新思维同步发展、同步提高 教学团队提出“课堂+”概念,聚焦课程目标达成,强调课程教学首先要做好课程设计,将非技术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实现专业能力、创新思维同步发展、同步提高,尤其要注重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人才培养改革取得丰硕成果 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教学团队同南方电网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茂名供电局、广州供电局及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等企业形成深厚的校企合作基础,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19年获批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于2023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近年来,教学团队承担国家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项,主持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跨学科融合课程“化工仪表自动化”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获得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80余项。 在新的发展阶段,教学团队将持续开展风电、光伏太阳能、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依托校企合作平台,积极探索新的研究方法,致力于在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王忠勇 许莹婧 李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