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9 星期三
太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多措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张俊霞 翟婷婷

  自2023年起,太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力学校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教育体育部门携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以“贯通学段、融合资源、创新形式、做实机制”为路径,着力构建跨学段、跨地域、跨类型的育人新格局,形成“高校引领、区域联动、基地支撑、全员参与”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新生态。

  机制共建,下好“一盘棋”

  太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机制创新作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首要支撑。2023年12月,校地联合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创新构建“1+2+3+15+30+N”共同体格局,即“1所高校牵头,2所高职院校参与,3所高中跟进,15所初中和30所小学参加,N个实践基地支撑”,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学段壁垒。2024年4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再添新引擎。在太原市晋源区实验中学校会议中心,校地联合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首批9家成员单位包括太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太原市晋源区实验中学校等6所学校和山西文旅数字体验馆等3个实践基地,形成了“学校+基地”的双轮驱动模式。近3年,成员单位拓展至50余家,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思政教育新生态。

  教研共融,答好“一道题”

  教研一体化是打通学段壁垒的关键。2023年12月,一场别开生面的“同题异构”教学展示活动成功举办。来自4个学段的教师围绕“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这一主题各展所长:小学教师用生动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初中教师通过小组分享让学生立下青春誓言,高中教师帮助学生提升政治认同,大学教师引导学生勇担责任使命。4节课如同四重奏般层层递进,让观摩者直观感受到螺旋上升的教学魅力。2024年,教研机制进一步深化。太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派出思政课骨干教师“一对一”对接各学段教师,开展联合备课。在太原市晋源区长兴南街学校的备课现场,大学教师梳理理论脉络,小学教师分享认知特点,不同学段的思维碰撞让教学设计更加精准。围绕重大主题和理论热点的教研备课成为常态。

  师资共育,搭好“一座桥”

  2023年11月,太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团队赴太原市晋源区教育部门开展首次深度交流,为师资共育播下种子。随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的成立,师资共育走向实质化,高校教师“走下去”指导教学,中小学教师“走进来”跟岗学习,形成了双向流动的良性生态。2024年秋季,太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师资培训,由学院骨干教师主讲,面向晋源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进行系统轮训。参训教师杨晓凤表示:“高校教师的学理阐释让我们豁然开朗,我们的教学设计思路更清晰了!”这种“高校引领—区域统筹—校本落实”的培训机制,让各学段教师在共研学情、共备课程中提升了教学能力。

  实践共行,演好“一台戏”

  2024年,“追忆五四 逐梦青春”沉浸式实践教学展演活动让人眼前一亮。大学生与中学生同台演绎《觉醒年代》等剧目,当学生穿上长衫、念出台词时,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2025年,实践形式全面升级。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清澈的爱 只为中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沉浸式实践教学展演成功举办。太原市晋源区第十小学校的管乐演奏奏响爱国初心,太原市晋源区实验中学校学生表演的《如你所愿》诠释青春担当,大学生表演的《书生报国无他物》展现责任使命,边防军人子女预科班表演的《坚守》以真实经历触动观众内心。这场融合情景剧、朗诵、歌舞的演出,让“舞台”变成“讲台”,让“剧本”成为“课本”,不同学段的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完成精神的共生。

  守正创新,建好“一条路”

  太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推动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化。校地联合开展的省级课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衔接机制研究”提出“四阶递进”教学模式,在多所学校试点,有效解决了教学目标错位、内容重复等问题。2025年,打造“红色晋阳”思政实践课,创新设计“基础认知—情感体验—理性认同—实践践行”的升级路径。在晋源区稻田公园开展“稻香里的思政课”,让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同一主题下获得成长,真正实现“一主题多学段,一基地多课程”。

  经过两年探索,太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现了从“探索”到“深化”再到“升级”的跨越,形成了“高校专业引领、中小学广泛参与、社会基地深度融入”的育人新生态。一名参与实践课程的小学生表示:“大学的哥哥姐姐带我们排演节目,参观博物馆,思政课变得更有趣了!”

  (张俊霞 翟婷婷)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