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8 星期二
西南科技大学数理学院
构建“五维驱动”体系 培养数学拔尖人才
西南科技大学数理学院副院长 田宝单

  西南科技大学数理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战略部署,从价值引领、路径创新、平台赋能、能力进阶和生态协同5个维度,形成了一套全链条、立体化的数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价值引领:以“课程思政+优秀师资”为根本保障

  西南科技大学数理学院于2023年获评四川省课程思政标杆院系。学院将价值塑造深度融入数学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名师引领,系统性开展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教学竞赛锤炼,打造一支育人水平高超、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师队伍。

  学院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同时,组织数学学科教师参与课程教材建设专题研修班、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班、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专题工作坊,通过邀请各级教学名师、教学竞赛获奖选手来校作报告和进行指导等形式,全面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近年来,数学学科1名教师在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得二等奖并获得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1支教师团队在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中获得二等奖,1名教师在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中获得二等奖,1个教学案例作品入选全国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信息化教学课程案例典型作品,10余名数学教师在国家教育部门大学数学课程群虚拟教研室教学案例评选中获奖。

  路径创新:打造“早期选拔+本硕贯通”的成长路径

  学院数学类专业建立动态的“早期选拔”遴选机制,通过举办数学建模竞赛等活动,在低年级学生中挖掘具有学术潜质的优秀苗子,按照“本硕贯通”的培养思路,打破学段壁垒,让学生提前进入创新实践班及导师科研团队,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

  平台赋能:构建“平台+项目+竞赛”创新实践体系

  学院通过打造“基础数学拔尖人才创新实践班”“数学建模创新实践班”等创新实践平台,对学生实施“专业培养方案标准化培养+创新班‘小灶加餐式’培养”的模式,以深度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主持学院实验室开放基金和创新基金项目为基础,积极申报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将研究成果撰写为学术论文进行公开发表。同时,以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各类数学建模竞赛、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为检验场,构建了“平台—项目—竞赛”“三位一体”的创新实践体系,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

  能力进阶:构建“基础理论—建模求解—计算分析—应用创新”四阶能力链

  学院在数学拔尖人才培养中主要着力培养学生四大核心能力:大一阶段突出“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两门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学习,使学生具有扎实深厚的数学理论基础;大二阶段逐步培养学生面向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与求解能力;大三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熟练运用现代工具进行科学计算以及数据统计与数据分析的能力;大四阶段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创新应用能力。

  生态协同:构建“校院支持+师生共进+校友反哺”的良性循环生态

  学院依托学校积极构建“学校—学院—教师—学生—校友”五方协同的育人共同体。学校于2024年开始实施“基础学科(数学)加快发展行动计划”,从政策和经费上对数学拔尖人才培养予以大力支持。学院专门设置实验室开放基金,吸引低年级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行初期科研训练。部分数学教师从科研中提炼出典型教学案例,并积极开发“课程思政案例”和“应用案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改革,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学—课中探究—课后拓学”,实现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共同提升。学院系统挖掘优秀校友资源,定期举行校友专题报告会、校友茶话会、校友分享会等,发挥优秀校友的榜样示范作用,激发学生成长为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志向。

  近年来,学院数学类专业学生的学术志趣和创新潜能被有效激发,在参与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学术论文发表等方面表现突出,毕业生深造率与就业质量稳步提升。近3年,数学类专业1支学生团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二等奖,2支学生团队的论文成果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成果展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等赛事中获得国家、省级奖项100余项。

  未来,西南科技大学数理学院将持续深化数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完善“五维驱动”体系,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优秀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

  (西南科技大学数理学院副院长 田宝单)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