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井冈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以系统化思维推进教学改革,构建了以“三位一体”专业建设总纲为基石、以“三维协同”育人模式为路径的综合性改革框架,开启了高素质应用型环保人才培养的新篇章。 理念重塑:以OBE教育理念统领专业建设 专业确立了“理念引领、需求导向、资源驱动”“三位一体”的专业建设总纲。“理念引领”是核心,即以OBE教育理念为罗盘,指引课程改革的方向,强调学生中心、产出导向与持续改进;“需求导向”是根本,坚定以环保产业真实业务流程与技术需求为逻辑起点,倒逼课程内容与结构的重组;“资源驱动”是引擎,全力推动科研平台、项目成果、企业资源向教学资源高效转化。这三大支柱相互依存、彼此强化,共同构成了课程群建设的“铁三角”,形成了课程与人才协同共生的良性生态。 结构重组:构建“三阶递进”的课程群新体系 专业在“需求导向”原则下,重建与职业能力生成逻辑相契合的课程结构。以从环保工程项目诞生到落地的完整生命周期为主线,将原本割裂的专业课程,重构为环环相扣的“基础—应用—实践”“三阶递进”课程群。建立评估分析基础课程群,对应项目的“评估与立项”阶段,包括“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精准认知与科学预判环境问题的“诊断力”。建立污染控制应用课程群,对应项目的“控制方案确认”阶段,包括“污染控制工程”等课程,锤炼学生针对复杂问题设计优化治理方案的“决策力”。建立实习实践课程群,对应项目的“方案设计与实施”阶段,通过课程设计、认知实习与创新创业实践,锻造学生将知识、技术转化为工程实绩的“执行力”。这一重构,使学生的学习路径与工程项目流程高度同频,实现了“学”与“做”的无缝对接,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系统工程思维与职业能力。 资源转化:贯通“三进”路径,激活教学供给侧活力 专业致力于打造科研成果与教学资源深度转化的“三进”路径,破解了教学资源与技术发展不同步的问题。一是基础研究成果“进”理论课堂,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科学发现,转化为50余个前沿教学案例,使基础知识讲授与科技前沿动态同频共振。二是应用研究成果“进”实践环节,聘请20余名企业工程师深度参与教学,将真实工程项目、技术难题融入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让学生“真刀真枪”地历练。三是发展研究成果“进”创新训练,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设立本科生创新基金,支持“兴趣驱动、课题攻关、项目实战”的创新训练,将科研平台变为学生的创新“孵化器”。这一路径,打通了科研反哺教学的“最后一公里”,使课堂教学内容始终与行业发展同步。 模式创新:打造“四多元”课堂,形成“三维协同”育人模式 专业创建“多元师资、多元环境、多元手段、多元考核”的“四多元”课堂教学新形态,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样貌。“多元师资”共上一门课。校企“双师”同堂授课,8—10名教师共建一个课程群,实现了知识结构与实践经验的优势互补。“多元环境”打破课堂壁垒。专业构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联动的立体化教学空间。“多元手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专业全面采用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多元考核”强化过程评价。专业建立“过程考核占比达40%+成果考核占比达60%”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持续性、发展性评价。在此基础上,课程群建设、资源转化路径与教学模式创新这三大维度相互支撑、协同发力,共同构成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三维协同”育人模式,形成了强大的育人合力。 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与专业社会影响力双提升 专业的育人新模式自实施以来,取得显著成效。近5年,学生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3项,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赛事中获得国家金奖、银奖各1项,省级以上奖项37项;参与发表SCI论文26篇,申请专利12项;考研率、就业质量与社会认可度持续走高。专业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功能生物与污染治理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获批省级虚拟教研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项质量工程;承担国家项目30余项,在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强大的科研实力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未来,井冈山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将继续深化“三位一体、三维协同”的改革内核,在智慧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上持续探索,培养更多心怀红土、本领过硬、勇于创新的环保人才。 (尹丽 肖小雨 贺根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