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8 星期二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数字图文信息处理技术专业
党建引领 赋能产教深度融合
张良彩 许向阳 高媛 张志城

  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数字传媒学院数字图文信息处理技术专业与当纳利(广东)印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当纳利”)通过党组织共建,积极探索“党建引领、资源共享、协同育人、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为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党组织共建:筑牢校企合作的“红色堡垒”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数字传媒学院数字图文信息处理技术专业在印刷与包装领域具有扎实的教学基础和科研实力。当纳利作为印刷行业的龙头企业,技术先进、资源丰富,对高技能人才需求迫切。自2020年起,数字图文信息处理技术专业与当纳利以“党组织联建、资源联用、活动联办、人才联育”为原则,成立校企联合党支部,制定共建章程和年度计划,签订党建合作备忘录,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机制。通过党组织共建,不仅实现了党组织覆盖面的拓展,更在制度层面确保了合作方向的正确性和动力的持续性。互设“党员先锋岗”“技术攻关责任区”,共享党建展厅与企业生产线,营造了浓厚的“红色氛围”,使党建工作真正融入业务一线。

  机制创新:“五链衔接”贯通“匠心通道”

  校企双方以党建为引领,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与政策链深度融合,构建了“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小当班’—东莞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三级进阶式育人体系。

  在现代学徒制“订单班”中,实施“双导师制”,由党员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共同指导学生,实现“工学交替、岗位成才”。2020级、2021级两届学生全部通过考核,90%以上的学生留企成为技术骨干,真正实现“毕业即就业、上岗即上手”。

  “小当班”作为“订单班”的进阶模式,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与企业需求的对接。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开展“企业认知周”“岗位初体验”等实境教学,使学生深入智能化生产线,参与真实项目,提前适应企业节奏与技术标准。

  此外,校企双方还依托东莞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以党员技术骨干为核心,开展技术研发、工艺改进和技能培训工作。工作室不仅是技术攻关的“桥头堡”,还是产学研融合的重要平台,持续获得专项经费支持,实现了科研反哺教学、服务赋能产业。

  党员攻坚:点燃技术创新的“红色引擎”

  面对企业生产中的工艺瓶颈和技术难题,校企联合党支部组建“党员技术攻坚队”,由双方党员骨干带队,带领学生入驻企业,利用学校科研设备和专业优势,开展技术攻关。累计解决3项工艺难题,优化生产流程,提升生产效率。在科研合作方面,围绕智能印刷质量控制、环保材料应用等方向,双方共同申报省级产学研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党建共建成为科研合作的“催化剂”,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课程建设:推动教学模式深刻变革

  校企双方通过“企业课堂”与“项目实训”双轮驱动,打破传统教学边界。企业专家走进校园授课,将新的技术、案例融入课程;学校教师带领学生承接企业真实项目,形成“教学—实训—生产”闭环。这种“党支部牵头、‘双师’指导、实境育人”的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意识。

  成效显著:“红色动能”释放发展活力

  数字图文信息处理技术专业与当纳利的校企党建共建实践始终秉持“四个坚持”,即:坚持政治引领,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坚持需求导向,精准对接产业与教育需求;坚持机制创新,激发党组织活力与合作效能;坚持互利共赢,构建可持续发展共同体。

  经过5年探索,校企党建共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订单班”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学生多次获得国家技能竞赛奖项;二是企业竞争力增强,员工技能水平显著提高,生产工艺持续优化;三是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彰显;四是社会影响力扩大,专业成功立项丽湖大师工作室及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数字图像质量检测”。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数字图文信息处理技术专业与当纳利的党建共建案例表明,党组织作为校企合作的“红色引擎”,能够有效整合资源、激发动力、推动产教融合,是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保障。该模式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和实践意义。下一步,数字图文信息处理技术专业与当纳利将聚焦智能与绿色印刷前沿领域,共建联合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建立课程动态调整机制,将课堂同步嵌入企业新的技术与认证体系;总结推广共建经验,扩大影响力,致力于打造职教党建合作品牌。

  (张良彩 许向阳 高媛 张志城)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