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是吉安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专业群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2017年,学校与地方龙头企业吉安市木林森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木林森公司”)开展校企合作。2020年,校企建立混合所有制木林森产业学院,共同探索以“提高产业适应性”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机电专业群紧跟LED封装产业生产方式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针对学生能力培养和全面成长的需求,从课程体系、培养路径、教学项目、实践平台、考核评价等方面出发,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动态适配改革,努力培养具有技术素养、工程素养、创变素养的高适应性人才。 适应产业升级对岗位专业能力需求,构建动态模块课程体系。打破学科体系和学期概念共制人才培养方案,以LED封装设备为贯穿载体,对接LED封装全流程的知识与技能和LED封装必备的机械与电气专业技能,将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封装技术应用与设备点检、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等五大模块。根据产业“智改数转”需求,动态调整模块内容和结构。例如,因封装产线物联升级要求,2025级专业课程体系智能化集成技术应用模块新增物联网技术应用内容。 适应产业升级对人才综合素养需求,探索“双线互融”培养路径。对标LED产业智能化需求,定位专业群育人目标为“铸就自动化匠人,赋能智能化制造”。按照“意识、行为、道德”思政培养图谱,形成“认知—养成—深化”三阶段递进式融入课程。在培养过程中,既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重视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形成“双线互融”培养路径。以“自动化产线集成与应用”课程为例,按照“课前守匠心、课中精技功、课后践匠行”实施,逐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适应产业升级对岗位创新能力需求,开发技术迭代教学项目。按“项目相关+领域相同+结构合理”原则,聘请企业工程师共同组建“双师”团队,围绕LED封装产业技术迭代,精选企业技改项目、教师教改项目和校企科创项目,引入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化控制系统,融入射频、视觉、网关等新技术,开发视觉检测精准化改造、智能仓储远程化改造等教学项目,配套共建课程教学资源,共编《LED封装技术应用与设备点检》等数字教材。 适应产业升级对岗位实践能力需求,搭建三阶递进实践平台。一是将学校自动化生产线装调等专业实训室和企业固晶、焊线等基础设备整合为专业技能型实践平台,用于专业基础和核心技能实训,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该平台承载的课程模块主要是封装技术应用与设备点检、机械设计与制造、电气控制系统装调。二是将企业灌胶、分光等生产车间整合为生产实训型实践平台,用于生产性实训、岗位实习,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该平台承载的课程模块主要是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和智能化集成技术应用。三是利用校企共建的省级名师工作室、省级工匠学院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搭建拓展创新型实践平台,优选学生参与科研实践项目研发,提升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该平台承载的主要是校企共研的科研项目,如同步驱动磨削技术、LED灯珠生产线的PLC及电气控制优化设计、LED晶片分光的自动化生产线优化设计。 适应产业升级对人才全面成长需求,实施多元多维考核评价。在全课程考核中,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实施“学校教师+AI助教+企业导师+学生互评”四方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将岗位胜任力指标(如设备操作熟练度、工艺流程规范性)纳入评价标准,构成尊重差异、重视起点、关注过程和强调发展的多元多维评价体系。建立数字化评价平台,记录学生从入学到就业的课程表现、实训成果、创新项目等全周期成长数据,形成能力雷达图并推送个性化提升建议,促进人才精准化供给。 历经8年的探索与实践,专业群建设成效显著。一是提升了育人质量。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95.59%,专业对口率超85%,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7.92%;获批省级工匠学院、省级现场工程师学院、省级公共实践基地;学生获国家级别奖项8项、省级以上奖项164项。二是助力企业取得丰硕成果。木林森公司获得省级第二批产教融合型企业、江西省省级工匠学院称号,社会影响力逐步提升。助力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升级改造,获省级优秀新产品奖和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三是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专业群拥有省级高层次人才8名、赣鄱俊才1名、省级专业带头人1名、省级骨干教师1名,获得省级校企合作“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称号和省级教学能力大赛奖6项,出版数字教材5本,立项教育部门职业教育中心教改课题1项、省级各类课题15项。四是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引领效应。江西省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扩大)会议在学校举行,得到全省高职院校的高度评价。牵头组建吉安电子信息市域产教联合体(省级培养)、全国电子电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形成“两翼”实体化运行发展格局。 (王艳苹 刘升愿 曾珍 刘晨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