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1 星期二
扎根民族地区 助力乡村振兴
——阿坝师范学院探索“党建+”融合路径
阿坝师范学院宣

  阿坝师范学院扎根四川民族地区,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有效整合智力优势和平台优势,通过构建“党建+”机制,积极服务地方,为乡村全面振兴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党建+结对共建”,创新结对机制,夯实组织基础

  学校主动谋划、积极作为,将办学实践融入地方发展大局,将党建引领作为赋能地方发展的关键着力点,探索形成“1+N+M”结对共建模式。该模式以1个党建引领统筹系统为核心,推动N个基层党组织与N个乡镇村(社区)结对共建,并根据地方实际动态优化资源供给,探寻M种合作共建路径。近年来,学校累计投入700多万元,推动25个基层党组织与汶川县水磨镇、三江镇等7个镇党委和18个村(社区)党支部结对共建。各基层党组织将党建经验转化为帮扶资源,通过组织联建、活动联办、制度联抓等方式,精准指导结对党组织规范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实现校地基层党组织共建共强。

  “党建+智力赋能”,创新平台机制,激活人才引擎

  学校坚持“党员带头、师生联动、同向发力”,紧密对接地方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人才与智力优势。先后选派14名驻村干部、10位艺术村长助力地方发展;组织1500名学生赴四川凉山、新疆等偏远地区支教;与汶川县共建“学区教育联盟”,推动基础教育提质增效。面向结对村镇开展种养殖技术、非遗技艺、财务实务、民宿管理、导游讲解、老年康养等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推出汶川县康养经济系列培训及阿坝州剪纸品牌培训,为地方特色产业注入专业力量。近年来,累计提供职业培训服务近1500学时,参训超6000人次,有力夯实了区域人才基础。

  “党建+产业联动”,激活产业引擎,拓宽乡村致富路

  学校按照“基层党组织+学科专业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思路,聚焦农业科技、农产品营销、农旅融合等重点领域,打出服务组合拳。与阿坝州共建科技企业孵化园,累计孵化企业92家,近3年,年均提供就业岗位超400个,营业额达1.2亿元。积极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电商工作室开展直播助农活动,推广销售汶川甜樱桃、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实现销售额逾20万元;2024年,通过“以购代捐”机制直接采购当地农副产品289万元。依托四川省藏羌彝走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团队,承担省级课题“以特色村落文化为主的羌区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路径研究”,与汶川县联合打造“汶川之南有好茶”品牌,挖掘推广“盘龙茶礼”“冒头饭”等非遗民俗项目,提升“汶川茶叶”品牌影响力,助力打造南部“康养胜境·山水画廊”共富带。

  “党建+文化传承”,赓续中华文脉,增进文化认同

  学校坚持以党建引领文化育人,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服务民族地区发展紧密结合,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党员师生为先锋,构建“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实践”机制,组建多支专业志愿服务队,深入基层开展文化展演、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非遗保护等实践活动。依托与汶川县水磨镇共建的西羌汇教学研究中心,打造校地共建共享文化平台,推动文化遗产研究整理与创新传播。常态化开展群众性读书、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宣讲等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文化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建+绿色发展”,践行“两山”理念,擦亮生态底色

  学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服务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发挥科研与人才优势,依托2个省级实验中心及3个厅级科研平台,组建高水平团队,完成黄河上游生态保护与全域旅游规划、大熊猫主食竹植物园规划等重大课题,自主研发农产品防伪溯源系统,推广树莓低碳栽培等绿色技术。在地灾预警、冰川生态监测、气象服务等领域开展系统研究,为筑牢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智力支持;通过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助力发展生态型产业,持续提升“雪山草地·净土阿坝”品牌影响力,发挥学校在服务民族地区绿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党建+乡村建设”,锚定宜居宜业,提升幸福指数

  学校以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聚焦宜居宜业目标,持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多渠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力打造区域特色乡村风貌,增强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依托四川省藏羌彝走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团队,开展汶川县熊猫指数研究,形成“汶川县居民健康指数”“汶川县居民幸福感调查”等重要成果,为“健康中国”大数据平台建设提供区域案例和数据支撑。近年来,学校累计投入215万余元,支持汶川县多个村寨实施道路硬化、饮水池修建、路灯安装、绿化维护、微景观打造等民生项目,显著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服务乡村全面振兴。

  (阿坝师范学院宣)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