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1 星期二
黄冈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
党建引领四维融合 建高质量育人模式
杜杰 杨凯 席桢 叶俊

  黄冈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建引领,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育人功能,构建“党建+”四维协同育人模式,将党建优势转化为育人实效,为高质量人才培养筑牢根基。

  “党建+人才培养”

  以红色链条贯通育人全环节

  学院立足专业特色,打造“党建红+专业彩”育人路径,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求真知、强本领。一是思政浸润筑思想根基。实行“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实践载体”“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思政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引导党员教师带头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建设,在“自然地理学”“旅游管理学”等课程中融入思政主题,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学习。定期邀请扎根基层的地理教师、优秀党员校友等分享奋斗故事,用榜样力量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二是扎根田野练专业硬功。党员教师带队深入乡村一线,以“沉浸式”实践教学打通课堂与产业壁垒。通过“面对面”指导资源普查,帮助学生掌握实操技能;“手把手”传授区域地理分异规律、旅游线路设计和规划,结合乡村生态、红色资源定制差异化产品方案;“点对点”精准定位游客拥堵的地理空间成因,提出解决方案,优化空间布局。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创新,近两年,学生团队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项、省级项目10项,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菁英领航”育时代新人。依托“菁英领航”辅导员工作室,实施“菁英领航计划”,构建梯队培养模式。以学生党员为核心组建竞赛攻坚组,在“挑战杯”等赛事中精准发力,荣获国家级别奖项25项、省级奖项56项;依托“大手牵小手”志愿团队,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传承红色基因。在2025年(新加坡)商务活动策划大赛中,学生党员领衔团队荣获全球总冠军,充分展现黄师学子的专业素养与国际视野。

  “党建+科学研究”

  以思想根基厚植学科发展优势

  学院党委始终坚持党建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深度融合,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实现了“三个转化”:一是将政治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创新“党建+学科”融合机制,实现党支部书记与学科带头人协同联动,将政治学习融入科研全过程,确保科研工作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需求。近年来,党员教师主持的5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课程获评校级一流课程,推动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二是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实施“党支部建在学科上”工程,依托院士工作室搭建校际合作平台,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安大学开展联合党建活动,形成党建引领下的科研协作新生态。党员教师牵头主持国家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6项,科研经费累计突破500万元,以党建凝聚力激活学科创新动能。三是将制度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围绕“一条主线强引领,五大计划抓落实”机制,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与科研质量管理一体融合。党支部入选校级“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旅游教研室获评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实现党建制度完善与科研质量提升的“双促双升”。

  “党建+社会服务”

  以实践经验赋能人才培养实效

  学院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以党建为纽带搭建社会服务平台,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长才干、担使命。一是智力下沉助乡村振兴。组建“党员博士服务团”,深入蕲春县凤凰村等地,编制10余个乡村旅游规划,助力景区创建,让学生在参与乡村建设中深化专业认知。二是专业赋能促文旅融合。主持完成黄冈市及英山、红安等地的8项文旅发展规划,《非遗赋能 老区振兴》等5篇资政报告被相关部门采纳,引导学生参与地方文旅规划实践,提升综合素质。三是人才帮扶强产业根基。聚焦基层文旅产业需求,为黄冈市文博场馆、旅游景区等开展业务培训12场,培养复合型运营人才2000余人次,实现“育人”与“服务”的双向赋能。

  “党建+文化传承创新”

  以精神内核涵养育人价值共识

  学院以党建为引领,深挖红色及专业文化内涵,构建“红色铸魂、专业赋能、文化润心”的文化育人体系,为高质量育人注入精神动力。一是红色文化强信念。依托黄冈市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党员师生走进教育基地,重走红色足迹;开设“红色文旅资源开发与利用”特色课程,厚植家国情怀。二是专业文化塑品格。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举办“地理旅游文化节”等专业文化活动,党员教师牵头组建“文化遗产保护志愿服务队”,带领学生挖掘和推广非遗项目,在文化传承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责任担当。三是文化创新促发展。鼓励党员师生创新研究地方文化,开发“非遗技艺数字化传承”等项目,推动地方文化与现代技术、市场需求相结合,助力文化育人与专业育人协同发展。

  (杜杰 杨凯 席桢 叶俊)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