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1 星期二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
加强团队建设 锻造高原职教“金名片”
顾庆云 陈玲 李艳菊

  2023年,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团队成功入选教育部门第三批国家级别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这支在海拔3650米的高原职教团队,积极服务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高原畜牧业升级需求,通过“党建+专业”双轮驱动,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产教融合、模块化教学、科教融汇”的特色发展路径,为西藏乃至全国职业教育教师团队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西藏模式”。

  党建引领:筑牢团队建设根基

  “党建+专业”双轮驱动。团队将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工党支部为阵地,打造自治区级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推动“四有”好老师标准落地生根。通过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定期开展政治理论学习,确保团队成员政治立场坚定。近3年,团队所在党支部获评自治区级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涌现出校级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1名,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

  “双师型”队伍锻造。团队以“能教研、会实战”为目标,实施“十个一”能力提升工程(如主持一项教改课题、开发一门模块化课程等),推动教师向“双师型”转变。目前,团队20名成员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达75%,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45%,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高原职教队伍。

  产教融合: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

  校企协同育人的“西藏模式”。团队基于高原畜牧业发展实际需求,依托西藏农牧职业教育集团,深度对接西藏畜牧业升级需求,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立足高原养殖、兽医、繁殖三大岗位群需求,重构“公共课+专业核心课+方向模块”课程体系,引入行业企业真实案例,联合开发《西藏家畜常见普通病防治技术》等3部校企双元教材,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目前,该模式已覆盖自治区内21家企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200余名。

  实践能力提升的“硬举措”。团队实施“专任教师全员轮岗计划”,要求教师每3年累计赴企业实践不少于6个月。近两年,团队成员累计开展“农牧专家助力乡村产业服务行”等活动46次,技术帮扶覆盖4个地级市,培育示范基地5家,解决实际生产问题26项,为农牧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200余人次,真正实现“把论文写在高原牧场上”。

  模块化教学:破解职教课堂“改革密码”

  “三层递进式”课程重构。团队打破传统学科体系,以岗位能力为导向,将教学内容模块化。例如,“牛羊生产与防控技术”课程以高原特色养殖内容为主,分为“品种选育—科学饲养—疫病防控”三大模块,由畜牧、兽医、动物检疫领域的校内外教师联合授课,实现“一课多师、校企共教”。目前,团队参与建设国家级别教学资源库1个,开发高原特色模块化课程资源库1个。

  以赛促教的“成果转化”。团队将模块化教学成果转化为竞赛优势,近3年,指导学生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中获得铜奖1项,荣获行业赛奖项5项;在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荣获自治区级以上奖项3项,形成“教学—竞赛—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科教融汇:激活高原畜牧“创新引擎”

  科研平台赋能产业升级。依托自治区兽药重点实验室和藏兽药示范推广基地,组建3个校级科研团队,重点突破高原畜禽疫病防控技术难题。团队研发的“复方藏兽药制剂”使牦牛常见病发病率降低32%,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并在拉萨、日喀则等地的牧区推广应用,覆盖牦牛存栏量达6万余头。通过“院校+企业+牧户”的联动机制,已形成3项行业技术标准,助推传统藏兽药现代化转型。

  社会服务的“辐射效应”。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团队升级改造产教融合型课程,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面向社会群众、企业职工、职业院校教师和新生代农民等群体,围绕乡村振兴、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提升等提供多层次定制化培训服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支持建设当雄县乌玛塘乡兽防所传统藏兽药示范推广基地,探索“大专院校+产业基地+养殖户”三方联动模式,通过产业化、标准化运作,保护传承医药文化遗产,提升畜牧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推动科技成果在实际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促进农牧民就业增收,实现产业发展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硕果盈枝:从高原走向全国的“职教模式”

  历经两年的建设,西藏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国家级别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培育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1名、“珠峰英才”2名,纵横向科研经费到账842.8万元。同时,团队探索出的“党建领航、产教共生、模块化教学、科研反哺”建设模式,已通过交流平台向兄弟院校推广。面向未来,这支扎根高原的职教团队将继续以“服务西藏、辐射全国”为使命,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贡献更多“西藏智慧”!(顾庆云 陈玲 李艳菊)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