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1 星期二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面向企业需求构建现场工程师培养体系
王媛媛 吴雄喜 张宇 王华峰

  随着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转型,专精特新企业对能够解决复杂现场问题、推动技术迭代的一线工程师的需求日益迫切。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本科院校历经十年探索,联合构建了以“校际协同、双融互促、三向育训”为核心的高职本科现场工程师培养体系。该模式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系统化破解了人才培养同质化、实践环节薄弱、产教融合不深等难题,为职业本科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该模式实施成效已在毕业生身上得到生动体现。由两校联合培养的2020届高职本科毕业生林鑫,就职于宁波拓普集团有限公司,已从助理工程师迅速成长为车间主任,正带领团队开展新能源汽车底盘衬套制造项目。他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精密工艺管理与生产系统优化,展现出优秀的现场工程实践能力。

  构建“校际协同、双融互促、三向育训”培养模式,精准对接专精特新企业岗位需求

  学校与浙江科技大学通过教师互聘、学科竞赛协同、科研共研、党支部共建等方式,实现本科院校学科优势与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培养优势的深度融合。围绕专精特新企业在工艺精细化、设备智能化、技术迭代快等特点,将现场工程师职业能力解构为“基础操作层、技术应用层、系统整合层”三级能力谱系,分别对应标准化设备操作与工艺执行、新技术转化与工艺优化、跨岗位协同与生产系统管理等核心能力。

  依据《“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及专精特新企业岗位标准,学校将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为三类职业导向:特色技能方向(培养掌握精密制造与数字化操作能力的智力型现场工程师)、新技术应用方向(培养具备快速学习与技术转化能力的技术型现场工程师)、复合技能方向(培养具备多岗位适应与系统整合能力的复合型工程师)。

  学校与多家专精特新企业合作,开展真实性生产实训、技术攻关与产品研发,构建“平台课程群+方向模块包+拓展课程”的弹性课程结构,形成多样化课程组合路径,推动产教融合与专创融合走深走实。

  近5年,本科毕业生全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率稳步提升,专业相关度达94%,就业单位包括多家专精特新及行业领军企业。

  打造“德技并修、书证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支撑学生个性化发展与技术迭代适应力

  围绕智能制造与专精特新产业技术场景,构建“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三个专业方向分流课程+N个拓展层次课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互选、路径多元,有效支撑复合型、个性化技术人才培养。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专业教学,挖掘具有专业特性与产业属性的思政元素,强化学生的工匠精神与责任担当。

  自2019年起实施教师“五项能力”提升计划,教师参与建设国家教学创新团队、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等,获省级以上荣誉14项。建成教学资源库、课程思政素材库等优质教学资源,开发新形态教材4本,建成国家在线精品课程、全国名师工匠课等一批高水平课程。

  创立“四段交替、双轨多段”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程实践与系统整合能力

  与北京精雕集团等企业合作,围绕“跨岗位技术复合能力”培养目标,构建“学校基础实训(单项实训)、校企产教实训(专项强化+综合应用)、企业生产实训(技术技能)”四段交替、双轨并行的实践教学体系,系统化推进从单项技能到综合应用的递进训练。

  依托国家生产性实训基地、产业学院等平台,实施“单项、专项、综合、企业”四阶段实训,“量身定制”适应企业要求的现场工程师。在教学过程中,探索“画像、循证、增值、融合、反馈”课程思政五步教研法及情境教学法,获全国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2项、省课程思政特等奖案例1项。

  构建“创意、创新、创业”全过程创新教育链,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以“创意、创新、创业”教育链为主线,深度融合企业在工艺优化、设备运维与技术转化方面的核心需求,形成“问题发现—技术攻关—成果落地”的递进式培养路径。在创意阶段,依托真实生产场景强化工程问题意识;在创新阶段,以学科竞赛与项目实践推动工程化能力转化;在创业阶段,通过成果推广与创业孵化塑造商业化能力。

  专业教师团队建成校级协同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博士创新站等多层次平台,立项省级科研项目3项,实现横向技术服务到款313.04万元,完成技术转化9项,开展技术培训300人次,创收150万元。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专精特新企业为导向,创新构建“校际协同、双融互促、三向育训”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提出“供给分类适配培养”理论框架,系统打造“德技并修、书证融通”课程体系、“四段交替、双轨多段”实践体系与“创意、创新、创业”全链教育机制,有效助力学生人人出彩、产业转型升级。

  (王媛媛 吴雄喜 张宇 王华峰)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