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1 星期二
广东省河源市深河中学
创新初中地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刘宇

  近年来,广东省河源市深河中学立足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突破初中地理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模式,深化学生对地形地貌、气候气温、水文地理等抽象概念的理解,不断丰富学生的区域认知,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效关联,引导学生逐步从“被动听讲”向“主动协作”转变。在粤教版初中地理教材教学过程中,学校重构课堂组织形式,不断完善评价体系,让地理课堂从“知识灌输场”转变为“协作探究室”,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地理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革新地理课堂

  找准小组合作教学的“发力点”

  在以往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抽象知识难理解、现实联系难建立、探究能力难培养等难题。在学习粤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地球运动”“气候类型分布”等概念知识时,学生不仅要具备空间想象能力,更要结合生活实例对地理规律进行分析,教师单一的讲解很难让学生快速掌握地理知识。针对以上难题,学校积极推进教学创新,加快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重构课堂组织,让“座位”服务“协作”。地理教师打破“秧田式”座位排列,依据班级人数(45—50人)将学生划分为8—10个小组,每组4—5人,形成不同类型学生的集中布局。教师立足不同学生地理知识掌握水平、动手实操情况、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而对不同小组成员进行科学调配,确保各个小组可以做到合理分工、人尽其用。例如,在绘制“盆地等高线地形图”时,先由地理知识掌握扎实的学生对等高线走向原理进行讲解,随后让动手能力突出的学生进行相关绘图,完成绘图后,再由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讲解绘图思路、过程,让每名学生都有强烈的参与感。

  优化任务设计,以“问题”引领“探究”。地理教师依托教材中丰富多样的知识点,按照基础型、提升型、拓展型进行题目的分层设置,侧重于培养和锻炼学生不同的能力。基础型任务聚焦核心地理知识点,帮助学生快速夯实基础知识;提升型题目侧重知识应用,将社会热点与地理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力;拓展型题目注重与生活实际结合,倾向于把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融合,如选取济南趵突泉泉水形成原理等内容,布置作业,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绘制地下水流图,找到地下泉水形成的“秘密”。

  深耕课堂实践

  打造小组合作教学的“新场景”

  学校积极推进单元化教学,创新实施“情境化探究”“跨学科融合”等风格各异的教学模式,将其融入日常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激起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实施情境化探究,让地理知识“活”起来。聚焦抽象概念学习难点,在学习小组内部把调动全员积极性作为重点,通过内部讨论形成初步印象,之后教师运用情景再现的方法,对知识点进行另类解读。以“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为例,采取场景还原的方法,在暗室用地球仪替代地球,用手电筒的光模拟太阳光,更加直观地解释太阳直射原理和昼夜交替现象。

  推进跨学科融合,让地理思维“宽”起来。学校将推进学科融合作为重点来抓,加快推动地理与语文、数学、生物等学科的融合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在学习“气候与农业”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深入田间地头,地理小组搜集整理当地降水、土壤、气温等气候资料,生物小组向农户咨询作物种植周期等信息,最后进行资料汇总,共同撰写《河源市气候适宜种植作物分析报告》,提出具体建议,随后反馈给农户。跨学科协作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它让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刻地体会学科间的关联特性,培养学生的联动思维能力。

  完善评价反馈

  筑牢小组合作教学的“保障线”

  完善的评价体系是科学评价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成效的重要载体,能直接反映教学情况。学校破除“唯分数”评价痼疾,将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与实操能力作为教学创新的目标。瞄准小组合作,有针对性地制定了评价表,将“参与程度”“贡献程度”“现场表达能力”作为主要指标,充分展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情况。例如,在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任务中,评价表将学生参与情况、绘制图形速度和准确度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最终评分兼顾过程与结果,实现客观公正。

  河源市深河中学创新构建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蹚出了一条初中地理教学新路,使得课堂教学不再单一枯燥,让每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在课堂上增长见识,并将地理知识更好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实现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刘宇)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