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四川轻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数字时代大学生的认知习惯和成长需求。为此,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八个相统一”要求为指引,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路径,旨在破解理论灌输性强、学生参与度低、情感共鸣弱等难题,让思政课真正“入脑入心”。 网络资源赋能思政课创新教学内容 为了在教学内容创新上取得更好成效,四川轻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理论课教师与时俱进,充分开发、运用网络资源,赋予课堂更强的吸引力、时代感。通过精心筛选契合课程核心知识的相关内容,如时事热点视频、深度网络文章等,将这些丰富的素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在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提前收集素材,在网络资源中筛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报道,如见义勇为的瞬间、长期坚守的志愿服务、诚信经营的故事等。通过每一个鲜活案例,为学生带来更强烈的感受,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践行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行为。与此同时,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优势整合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社会学、哲学、历史学等有关知识。通过融合跨学科知识,引导学生从诸多视角思考问题,更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欲望。 叙事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活力 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成为提升教学实效的关键。传统教学模式以理论灌输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习内容,参与度低,无法和理论内容产生情感共鸣,阻碍了教学效果的达成。而叙事教学模式的建构,能够在价值传递过程中呈现一定优势,基于情感浸润,借助认知建构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认知,促进价值内化,引导学生将理论认同转化为行动自觉。在教学实践中,叙事教学模式从两个方面进行切入:叙事类型创新。基于“大历史叙事”,将宏观叙事与个体命运融合到一起,比如“改革开放与我的家庭”主题的开展,使宏大历史基于个体故事完美呈现出来;基于“微观情境叙事”,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情境还原并组织价值讨论,从而与学生产生共鸣;还可以基于“未来导向叙事”,开展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情景模拟,这样不仅可以加强青年责任叙事,还有利于让学生肩负起自身使命。技术赋能叙事,学校加大对数字叙事手段的应用力度,并借助VR/AR技术将长征路线以直观画面呈现出来,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专注力。叙事教学模式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网络环境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网络赋能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中,教学评价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四川轻化工大学利用网络系统,创建更完善的评价体系,提升教学反馈的实时性、学习评估的全面性。四川轻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网络系统中,增加精细化评价,学生能结合教学讲述的知识深度、教学方法、课堂互动等,采用匿名方式进行评分、文字反馈;系统能汇总数据,将信息上传到教师端,协助思政课教师快速锁定学生学习感受、学习需求难点。例如,通过数据汇总得出学生难理解的理论知识时,教师能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选择更形象的表述方式,以此实现教学动态优化。此外,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方面,也改变以往以考试成绩评定的单一形式。通过“过程+结果”的新机制,四川轻化工大学内部网络平台,能动态记录学生参与线上课堂的频次,追踪线上学习时间,再结合作业完成质量完成量化分析。通过这种评价方式,能随时获取学生学习进度,有利于学生参与课前、课中、课后交流学习,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显成效 通过实践效果总结,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方面,取得了不错的育人效果。学生方面,大多数学生参与思政课学习兴趣持续升高,课堂中也主动参与内容探究,原本不愿意表达的学生也开始分享自己的想法。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四川轻化工大学学生也逐渐将所学内容落实到实践中,如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践行奉献精神,在校园生活中更是坚守诚信原则,真正彰显新时代学生的优秀思想道德风貌。教师方面也有很大收获,依托网络环境创新教学模式,倒逼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信息素养,掌握更多视频剪辑、互动设计,通过以学促教、以教提质,不断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未来,四川轻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不断优化教学各个环节,为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懈努力,让思政理论课在网络时代绽放出更耀眼的光彩。 (李代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