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深刻重塑全球经济版图,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在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的武威市凉州区,武威市凉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凉州区职业中专”)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中职教育领域的重要力量,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着力培育技术技能人才,赋能西部产业升级。学校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三教”改革、产教融合四个维度主动破局,在戈壁绿洲间探索出西部中职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输送技能人才。 铸魂育人立根基 戈壁绿洲树职教自信 “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在凉州区职业中专看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仅类型不同,并无高低之别,二者同等重要。 学校曾因各种现实原因,面临生源质量下滑、育人信心不足的困境。为打破这一局面,学校领导班子率先行动,一场以“职教自信”为主题的大讨论在校园内全面展开。通过开展专题研讨、邀请西部职教专家授课、组织“凉州工匠”进校园、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分享成长经历等一系列举措,使师生们对职业教育的广阔前途形成了共识。 在此基础上,学校以“长善·笃学·竞技·追梦”为校训重构校园文化,将工匠精神与西部红色文化、地方特色文化深度融合。“开学第一课”上,师生共同学习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感人事迹,从“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历程中,体悟工匠精神;校园艺术节期间,学生自编自演的情景剧《西路军魂》,生动还原红军在河西走廊浴血奋战的英雄故事,让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成长血脉;校园文化墙上,“凉州贤孝”非遗元素与现代技能人才的成长故事相互映照,既彰显地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又传递“技能成就梦想”的坚定信念。 不仅如此,学校还主动对接区域内新能源企业、智能制造企业,共同建设“工匠实践基地”。学生走进企业车间,亲眼见证西部产业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蓬勃态势;学校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校外导师,将企业的职业素养要求、创新文化理念带入课堂,帮助学生提前适应职场环境。这些举措带来的变化清晰可见: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上课走神的少了、主动提问的多了,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幅提升,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近年来,凉州区职业中专学子在国家及省级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毕业生在西部产业领域的对口就业率突破85%,人才培养质量的“基准线”在这片戈壁绿洲上稳稳筑牢,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产业同频谋转型 河西走廊育专业新苗 对凉州区职业中专而言,专业设置是中职教育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生命线”,这条“生命线”既要紧跟国家产业变革浪潮,更要深深扎根于河西走廊及武威市的产业土壤。随着低空经济、物联网、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在政策扶持下蓬勃兴起,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发迫切。凉州区职业中专主动承担起“专业激活者”的角色,构建起“产业需求—专业调整—人才输出”的灵活动态机制,确保专业建设始终与河西走廊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此前,学校幼儿保育、传统机电及汽车维修等专业,受西部人口结构变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逐渐面临“招生遇冷、就业渠道狭窄”的问题。与此同时,武威市依托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机遇推进物联网在农业、物流领域的应用,新兴产业人才缺口显著。学校联合上级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开展职教技能人才需求调研,足迹遍布工业园区、新能源基地,精准掌握产业发展方向与人才缺口情况。 经多方论证后,学校果断撤并市场需求已饱和的传统专业,同时主动对接区域内无人机、智能化生产设备、可再生能源、互联网技术等领域的龙头企业,成功增设新能源装备运行与维护、工业机器人控制与维修、工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等新兴专业。这些专业的开设,不仅填补了河西走廊相关技能人才培养的空白,更让凉州学子无须远赴他乡,在家门口就能学习前沿技术,为服务家乡产业发展播下“技能种子”。 课程设计方面,学校打破传统学科式教学模式,以企业实际生产需求为导向,将企业产品研发过程拆解为具体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以工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为例,教师以区域智慧农业“物联网大棚监测系统”建设为实际项目,引导学生分组开展实践,完成传感器安装、数据传输、后台调试等一系列工作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专业技能,更深入理解西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如今,凉州区职业中专毕业生在河西走廊新兴产业领域的就业竞争力不断提升,专业建设的“新苗”茁壮成长,学校也因此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三教”改革破难题 祁连山下提技能水平 受地理条件限制,凉州区职业中专曾面临师资实践能力薄弱、教材内容陈旧、实训设备不足等问题。近年来,学校以“技能推进者”的姿态直面挑战,从三个层面系统推进“三教”改革,让改革成果在祁连山下真正落地见效。 师资建设聚焦高素质“双师型”教师要求,结合西部产业特点制定“师资提升计划”。学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与当地人社部门合作,先后组织教师参加SYB、SIB创业培训,进一步提升教师服务西部小微企业发展的能力;与当地新能源企业签订“师资实践协议”,要求教师每年至少有2个月驻企实践。2024年,该专业多名教师参与武威某企业“电动汽车充电桩本地化研发”项目,将企业一线技术经验带回课堂,有效弥补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短板。 教材建设突破传统纸质局限,联合西部企业开发“活页式、融媒体式”新教材。在动力电池包检测与维修课程中,学校与当地企业组建专项团队,收集西部干旱地区汽车电池故障的真实案例,制作包含VR操作视频、三维故障模拟的数字化资源包。这些“活教材”既贴近西部产业实际,又能随技术更新及时调整,有效解决教材“与产业脱节、内容滞后”的问题。 教学方法创新上,学校克服资金困难,筹资建设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新能源汽车虚拟实训中心投入使用后,学生借助VR设备反复进行电池拆装、高压电路检测等高风险操作训练,既弥补了实训设备不足的短板,又提升了操作熟练度。同时,学校推广项目式、情境化教学,以工业机器人走进武威工业园区智能生产线为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技能成为可能。 “三教”改革的成效显著。2024年,学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多名学生在省市级技能大赛中获奖,众多毕业生顺利入职武威本地新能源企业,并快速成长为技术骨干,为西部学子高质量就业铺平道路。 产教融合促共赢 丝路沿线筑育人平台 产教融合是西部中职学校打破资源瓶颈、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的关键举措。简单的校企合作已难以满足发展需求。凉州区职业中专将自身定位为“产教融合设计者”,致力于与企业构建“人才共育、管理互通、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共同体,力争将学校打造为河西走廊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与人才孵化基地,在校企合作共赢中服务丝路沿线产业发展。 学校与武威联通的深度合作,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双方敏锐洞察到河西走廊数字经济发展对通信技术与信息安全人才的迫切需求,整合各自优势资源,携手共建智慧校园,探索出西部中职产教融合的新模式。专业共建方面,紧密围绕“技能甘肃”“数字凉州”建设实际需求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课程共研方面,将企业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融入教学体系,实现学生“毕业即持证”;师资共育方面,学校教师定期赴企业学习5G网络、信息安全、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企业工程师则走进校园担任兼职教师;基地共建方面,双方共同投资建设包含人脸识别门禁系统、信息安全攻防演练、云机房等功能的综合实训场所,让学生在真实项目环境中锤炼技能,直接服务西部数字乡村建设。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催生的订单式培养,真正实现了‘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企’!”学校负责人表示。目前,与武威联通的合作已成功培养300余名专业人才,其中绝大多数顺利入职武威联通及河西走廊相关企业,成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此外,学校还与武威工业园区、黄羊工业园区等多家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建专业、开办订单班、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等形式,不仅为企业输送大量急需人才,还提供技术咨询与员工培训服务,有效助力西部中小企业破解发展难题。 凉州区职业中专以铸魂育人坚定戈壁绿洲上的职教自信,以产业同频激活服务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以“三教”改革攻克提升技能水平的关键难题,最终以产教融合搭建起校企共荣的广阔平台。未来,凉州区职业中专将继续以敏锐触觉紧跟时代发展脉搏,扎根西部产业沃土,在办学模式创新与内涵改革深化上持续发力,为这片热土培育更多视野开阔、技艺精湛的优秀工匠,为古老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持续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武威市凉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党委书记 梁紫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