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1 星期二
产教融合育工匠 职教出海谱新篇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中马新能源汽车”丝路学院育人实录
周婧旻 魏志宁

  在中马共建的马来西亚丹戎马林汽车高科技谷(AHTV)内,Alif(李帅)和Hiffzil(希夫兹尔)正在熟练地进行新能源整车故障诊断,他们是“中马新能源汽车”丝路学院青年交换项目的首批学员,在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杭科院”)经过3个月的学习,回国后迅速成为马来西亚Proton(宝腾)新能源汽车装调技术骨干。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教育合作与交流成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杭科院汽车工程学院积极践行职业教育“随企出海”,携手浙江吉利控股集团、马来西亚苏丹阿兹兰沙理工学院,共同建设“中马新能源汽车”丝路学院。这一实践不仅为中马新能源汽车合作注入人才动能,更以职教创新推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需求精准对接:破解国际产业人才困局

  随着AHTV项目加速落地,入驻企业对既懂新能源技术又具跨文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激增。“中马新能源汽车”丝路学院依托“新能源汽车出海产业服务中心”,联合马来西亚工业发展研究院、吉利控股海外事业部开展深度调研,形成《马来西亚新能源汽车行业人才需求蓝皮书》,精准锁定新能源汽车整车装调等6类紧缺岗位。通过和企业合作确定岗位技能标准,构建“需求—供给”双向联动机制。“职教出海不能盲目跟风,必须紧扣产业需求,让人才培养与企业出海同频共振。”该项目的负责人陈稳博士说。

  针对企业用工培养周期长、成本高的痛点,学院创新分层供给模式:短期开设“3个月技术强化班”,聚焦产线调试、设备操作等技能,将企业用工培养周期从6个月压缩至2个月,人才成本降低40%;中期推进“1.5年双学历交换培养”,联合马来西亚理工大学开发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双学位课程,培养30名技术管理骨干,95%学员晋升为企业技术主管;长期实施“3+2本科合作办学”,系统培养15名研发工程师,推动多项国际专利申请,团队获吉利“创新先锋团队”称号。这种“急企业之所急,谋产业之所需”的精准供给,促使人才供给效能有效提升。

  模式深度创新:构建国际产教融合生态

  学院突破传统校企合作边界,创建“中马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联盟”,整合吉利集团各类资源、马来西亚高校资源及中国职业院校优势,搭建“技术标准库”和“人才数据库”,实现需求端与供给端数据实时互通。通过共建“吉利国际新能源汽车国际认证中心”,将中国认证标准与马来西亚职业技能体系无缝对接,开发12门“双认证”课程,覆盖80%核心岗位,毕业生国际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三元四驱”协同育人模式成为核心引擎。“三元”即杭科院、吉利控股、马来西亚院校,三方合作设立1.5+1+0.5培养体系,通过双向教学提升师资能力——马来西亚教师在中国接受短期技术培训,中方教师赴海外开展专业建设带教;马来西亚教师Faisal(法伊萨尔)在参加暑期师资培训的结业仪式上说:“回国后,我要把在中国学到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上。”

  “四驱”是指双向教学、理实一体、知华友华、知行合一。通过理实一体驱动技能提升,依托汽车工程学院实训中心开展双语教学,使学生具备新能源汽车整车装调故障诊断等实操能力;促进文化交流互鉴,开设中国书法、茶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和博物馆参观等文化体验活动,增强学生文化认同;通过知行合一深化产业认知,带领师生参观吉利、理想等车企,掌握从零部件到整车的生产全流程。马来西亚学生Aamir(阿米尔)表示:“实训教室里,我们亲手拆解电池包,检测电机性能,这种实操让我对新能源汽车有了更深的理解。”

  示范效应彰显:形成职教出海创新经验

  项目实施以来,学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教随产出”经验:机制建设上,以“教随企出”为宗旨,通过企业用人需求追踪与人才培养反馈优化体系,锚定人才供需适配;平台搭建上,以“产教融合”为纽带,整合政校企行资源,畅通供需数据对接;育人模式上,以“三元四驱”为引擎,保障国际间产教融合高效实施;产业服务上,以“中马新能源汽车”丝路学院为抓手,赋能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全球化发展。

  该项目成果获得马来西亚教育部门高度认可,汽车工程学院先后被吉利汽车授予校企合作“青竹奖”等;开发的新能源汽车实训装备标准获多项专利,推动马来西亚产业链技术升级,为职业院校国际合作提供经验。

  杭科院汽车工程学院院长张朝山表示:“我们将持续深化‘职教出海’,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更多‘技术精、文化通、创新强’的新能源汽车人才,让中国职教方案惠及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

  (周婧旻 魏志宁)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