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7 星期五
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多维发力 培养托幼一体化工匠人才
毛青卿 陈思雨

  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依托百年幼教积淀,以培养“筑匠心、厚师德、善保教、有专长”托幼一体化工匠人才为目标,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三部三中心”实体化运作,“五金+双驻”强师优教提质量

  托幼一体化工匠人才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高校—机构—行业”的深度协同,还需要“教学—实践—培训—研发”的闭环支撑。学校通过创新校企协同模式与实体化运行机制,打破资源壁垒,形成了“培养—实践—服务”一体化的育人体系。

  学校构建“三部三中心”实体化运行机制,实现资源互通与过程互嵌。校内整合早期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成立“教学三部”,校外依托附属幼儿园设立托育部、幼儿部与社会服务部,校企共建“蒙养托育中心”“幼儿教师培训中心”“产教融合研发中心”,承担实践服务、师资培训与研发创新职能,形成“教学—实践—培训—研发”闭环。通过这一机制,学校累计开展托幼师资培训7万余人次,获得知识产权11项,与湖北省实验幼儿园协调开发“淬体、启智、砺品”课程体系与“韧启—韧践—韧析—韧长”四步教学法,致力于打造幼儿韧性生长课程的实践典范。

  学校创新“五金+双驻”育人模式,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从“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3个维度构建托幼一体化工匠人才培养模式。“微系统”实施“双驻”模式,即“教师驻园、产业导师驻校”,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中系统”以院校为主体推进“五金”建设,重构专业内涵与人才培养支持体系;“外系统”构建“政行企校园社”协同育人模式,推动政策规范、科技资源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

  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学用结合,“靶向治疗”提升综合素养

  在学校传统人才培养中,技能训练与实践脱节、学生科学素养薄弱等痛点制约着人才质量的提升。学校以课程创新为突破口,通过“靶向治疗”式改革,构建了从技能应用到综合素养的核心能力培养体系。

  学校针对传统音乐课程技能训练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基于融通理念创立“音乐积木”课程体系,将乐理、视唱、演奏、歌唱等音乐学习内容拆解为“音乐积木”元件,设置幼儿入园焦虑缓解、传统节日庆祝等真实情境任务,依托“积木自建—积木拼接—积木混搭—积木魔方”的进阶模式形成适合幼儿生活场景的“弹唱剧”“创意戏剧”等综合活动方案,实现从技能训练到教育应用、再到融通创新的跨越,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显著提升。

  学校直面学生科学素养薄弱的核心难题,构建了“三阶四融·双环贯通”的系统化课程链,遵循婴幼儿认知发展规律,通过职前职后两段贯通,引导学生实现“素养奠基—实践赋能—融合创新”阶梯式成长,实现“思政融入、资源融汇、课证融通、课赛融通”的教学内容改革。

  实践育人筑牢立德树人根基,美育浸润打造特色育人品牌

  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专业硬实力”,更需要“人文软实力”。学校以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为抓手,通过“以德铸魂、以美育人”,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深度融合。

  学校以“三传四德”为引领,筑牢学生的文化根基。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四德”教育作为主要抓手,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传习、传播,打造“蒙养中国”思政品牌,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近年来,学生社会实践立项省级及以上项目百余项。

  学校以“美育实践”为路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创立“向美·习美·创美”三阶美育模型并将其融入托幼一体化课程,构建“审美认知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创新表达能力”培养闭环;打造“讲座导学、活动践学、场景研学、评价促学”的“四维融合”生态,推动美育与专业发展深度融合。学生美育活动参与率达98%,近5年,学生获得省级以上美育奖项50余项,土家族舞蹈《滚龙连厢》入选第五届《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2022年国庆特别节目,中澳儿童画展作品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托幼一体化人才连续两年荣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奖。

  从协同机制构建到课堂改革深化,再到社会价值延伸,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系统思维破解了托幼一体化工匠人才培养的核心难题。这一探索不仅为行业输送了“善保教、有专长”的高素质人才,更通过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彰显了教育的温度,为“幼有优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毛青卿 陈思雨)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