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7 星期五
江西科技学院
坚持“共生共育” 打造资助育人新生态
闵桂林 高丽 李晨园

  高校资助工作对于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学生权益、助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推进资助工作从“保障为主”向“保障和发展并重”跃进、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向“受助学生全面发展”跃升,江西科技学院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倡导“共生共育”工作理念,践行“转变·融入·升华”的工作思维,秉持“资助+”赋能学生成长的工作路径,推动学校特色品德培养和资助育人有机融合,打造资助政策更加完善、资助服务更加暖心、成长动能更加强劲的资助育人新生态。

  转变思维:“五向度”重塑工作模式,筑牢“共生共育”资助育人根基

  自办学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积极落实国家资助政策,资助工作实现了“保基本、有书读”向“谋发展、读好书”的转型。

  学校认为,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教育的向往,资助工作亟须重塑工作模式,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学校致力于在5个方面进行转变:一是“主题宣传与诚信倡议”做好思想引领、“监督批评与惩戒警示”强化制度约束、“正向示范与典型教育”加强行为规范,强化价值导向;二是嵌入“1+2+5”(1名辅导员+2名学生干部+5名学生代表)班级民主评议机制、利用大数据集成绘制数字画像、数智赋能网络评审,促进公平公正;三是增设“爱心早餐”、引入“生活物资”共享、实施“一对一”全程资助等,增强受助学生的归属感与自我认同感;四是丰富“奖助贷勤免补”形式,如增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在内的“锋尚青年”奖,使资助类型更加多元;五是推出“薪火·思源”助学计划以及“雷锋在身边”学业结对、考研书籍捐赠等爱心接力与爱心结对活动,从内部激活资助驱动力。

  融入要素:“八维度”培养成长内核,充实“共生共育”资助育人体系

  学校将“孝、爱、诚、礼、法、勤、志、创”品德培养八字内核融入“资助+”学业、“资助+”实践、“资助+”心理等资助育人维度,形成“共生共育”的资助育人体系。

  学校举办资助主题班会、受助典型分享等“资助+”活动,培养学生感恩反哺、恪守本分、爱党爱国的“孝”字内核;推行受助结对帮扶、资助巡访面对面等“资助+”服务,培养学生担当责任、奉献友爱、共情回馈的“爱”字内核;设置自我承诺、诚信打卡、作品创作等“资助+”行动,培养学生信守承诺、明理守信、言行一致的“诚”字内核;开展大数据认定准入、学生民主评议、“综合评议+差额遴选”等“资助+”评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公开正义的“礼”字内核;遵守资助规范运行底线、“十不准”红线、法律禁止“高压线”等“资助+”制度,培养学生遵守规则、严守纪律、合规自律的“法”字内核;聚焦设岗助学、国内外升学等“资助+”学业活动,培养学生刻苦钻研、敢闯敢拼、奋发求进的“勤”字内核;实施受助学生走访、结对心理关爱等“资助+”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砥砺前行、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志”字内核;拓展竞赛资助、创业资助、就业资助等“资助+”实践,培养学生创新创造、敢想敢为、从业乐业的“创”字内核。

  升华境界:“三层次”助力人才培养,彰显“共生共育”资助育人本质

  学校锚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经过30余年的改革与探索,充分拓展资助育人空间,不断升华资助育人境界。

  联动协同形成“大格局”。学校开展资助工作时,打破单一部门壁垒,破除内外主体局限,整合校内部门联动资助,链接社会力量协同资助,形成“师生共情、部门共体、内外共鸣”的资助主体认知,促使资助工作从资助部门“独奏”转向全员“合奏”,形成资助育人“大格局”。

  有机融合构成“大体系”。学校本着“扩容升级、因需设助”的需要,聚力拓展“资助+”工作维度,形成“资助+”学业、“资助+”心理、“资助+”科创等特色内容;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聚焦新时代学校品德培养八字内核,形成以“自强不息,求真务实”为核心,具有江科特质的资助育人“大体系”。

  破立并举产生“大成效”。学校着力推进“以新理念破旧思维”“以新规则破旧框架”“以新方法破旧模式”,引导学生实现从受助到自助、从感恩到反哺、从生存到发展的成长蜕变,不仅突出了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还通过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带动学校全面发展,培养了30余万名应用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江科力量”。

  (闵桂林 高丽 李晨园)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