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邢台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以“强国行”实践为依托,立足本土文化资源,以“一县一剧,一剧一魂”为核心理念,探索“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工作室发挥戏剧创作、文创设计、影视推广等优势,以县域文旅戏剧为引擎,借助影视新媒体树品牌,形成“党建+文旅+教育”融合模式,开创了“文旅+教育+科技+农业”四维融合新模式,实现“产业提质、人才聚集、文化传承、生态绿色”四重效益,且契合河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及文化和旅游部门相关要求。工作室以打造“中国县域文旅戏剧第一品牌”为目标,构建“三个一”发展体系(一县一剧、一剧一魂、一线串联),党员教师带头调研挖掘文化资源,将其整合为IP矩阵,形成规模效应,彰显“课堂树旗帜,舞台筑堡垒”党建特色。 打造文旅戏剧矩阵 经过3年实践,学校已在8个县域打造近20部精品剧目,形成“历史传承、红色记忆、非遗创新、乡村振兴”四大主题矩阵。历史传承类剧目有《医祖扁鹊》(内丘县)、《郭守敬》(信都区)、《龙兴沙丘》(广宗县)、《尚小云传奇》(南宫市)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红色记忆类剧目有《解放》(襄都区)、《重回1940》(信都区)、《董振堂》(新河县),形成爱国主义教育新载体;非遗创新类剧目有《瓷都赋》(襄都区)、《大汉牡丹情》(柏乡县),让非遗文化焕发生机;乡村振兴类剧目有《李保国》(临城县)、《青年吕玉兰》(临西县),弘扬艰苦奋斗精神。3年来,累计演出近300场,观演人次突破50万,形成独特的文化效应。在剧目创作与演出过程中,党支部组织党员教师开展“党建+剧目创作”系列活动,将党建工作贯穿剧目打造全过程,如在排练现场设立临时党小组,确保剧目创作方向正确,提升剧目质量。 实现政产学研协同 构建“政府部门+高校+行业+企业”四方协同机制。邢台学院河北影视产业学院作为创作智库,为县域文旅戏剧创作提供专业人才与智力支持,搭建戏剧创作、演出与推广平台;设计学院与县域企业深度合作,提升现有品牌的时代感和辨识度;经济与贸易学院针对县域骨干产业进行新业态优化升级;河北影视产业学院通过影视新媒体传播矩阵进行品牌创建与推广工作;乡村振兴学院统筹政府部门、高校、企业、行业协会多方协同合作,政府部门搭建政策平台,企业负责商业运营。戏剧影视艺术系教师党支部在其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组织党员教师参与各方合作会议、项目对接等活动,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成立县域戏剧创研中心,高校教授与行业专家培训文艺骨干500余人次;开设“文旅戏剧运营”微专业定向班,形成人才培养、项目实践、产业应用的闭环。在这个过程中,党支部加强对党员教师的思想引领,确保协同工作服务乡村振兴。 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 打造“戏剧创作—演出运营—文创开发—旅游引流”全产业链,开通“戏剧旅游专线大巴”串联各县演出,年均输送游客预计15万人次。演出经济蓬勃发展,累计观演人次超5万,提升了县域文化知名度;文创产品销售表现较好,衍生品毛利率达65%,创造可观经济收益;戏剧的“剧目光环效应”显著,使县域旅游收入年均增长32%,推动文化、旅游、商业等产业的协同发展。党员教师在产业链各环节发挥专业作用,如在戏剧创作中融入旅游元素,在文创产品开发中结合农产品特色,在旅游引流中开展党建主题活动,促进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 增强全国推广效果 构建“太行山文旅戏剧产业带”,整合晋、冀、豫三省县域资源。向革命老区输出“红色戏剧+”模式,计划3年内打造10个示范项目。注册“一县一剧”品牌商标,联合拍摄《中国县域戏剧复兴之路》纪录片,申报文化和旅游部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推动邢台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未来,党支部将加强与各地党组织的合作交流,推广“党建+文旅”经验,让“一县一剧”模式在更多地区落地生根,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邢台学院党建智慧与力量。 在党建引领下,邢台学院创建的“一县一剧”模式成为文化传承创新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之一。通过“选题精准化、形式差异化、运营产业化”的创新模式,实现了党建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具有示范价值的“邢台案例”。未来,随着模式的不断完善与推广,邢台学院“课堂树旗帜,舞台筑堡垒”的党建特色将更加鲜明,必将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也为其他地区探索“党建+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参考。(贾云霄 陈志良 王慧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