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台南山学院国学与外语学院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大学英语教学领域开展系统性、深层次的分类教学改革,通过重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生态、强化师资赋能,切实推动教学重心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转变,旨在打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高质量英语课堂,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强化“四备”机制,夯实教师教学创新能力 国学与外语学院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支撑,依托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平台,通过集中与自主、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培训与竞赛等途径,深入践行“以赛强教、研教相长”的发展理念,坚持“教学立本、学术赋能”的提升路径,实施青年教师“1+1”成长计划,开展赛前专项培训和专家“一对一”指导。构建“系—院—校—省”四级竞赛进阶体系,推动教师在竞赛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持续提升教学能力。重新定义备课环节,以学情分析为基础“备学生”,针对学生知识体系、学习能力、学习需求、思想状况等进行深入分析,实现精准教学;以微目标设计为路径“备目标”,结合课上课下观察,课后“一对一”交流,量身定制微目标,激发内生动力,最终实现从“我做不到”到“我做到了”的转变;以过程评价为核心“备活动”,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方式,激励学生开口、动笔、用心、入脑,实现从“教师是否完成任务”到“学生是否内化知识”的转变,强化能力导向;以多元互动为手段“备评价”,实行课上激励、课下监测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组内互评等多元互动方式,给予中肯评价,促进教学相长。经过全院教师的不懈努力,近3年,教学成果有明显提升,获批省部级课题3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重点课题1项和校级教改及教学案例近30项。在省级及以上教学比赛中获奖19项,获得校级奖励40余项,发表教研论文多篇。 推进“四维转向”,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新型课堂 国学与外语学院依据学校《课程教学大纲指导意见》,推进大学英语分类分层教学改革(试点),修订普通类、艺术类、医学类教学大纲,在艺术类专业中构建“通识素养+专业语境+实践应用”三阶递进的课程体系,实现从“统一大纲”到“分类定制”的重要突破。在教学实施中,全面融入OBE理念,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优化公共课程,结合POA、BOPPPS等现代教学理论,广泛采用任务驱动、启发探究等教学方法,积极构建“课堂内外联动、校园内外贯通、线上线下融合”的立体化育人模式。重点推动课堂教学实现“四个转向”——从“知识传授”转向“思维培养”,强化批判性思考与问题解决能力;从“单向讲授”转向“多向对话”,营造互动共生的课堂教学;从“统一标准”转向“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差异,激发主体意识;从“教师主导”转向“学生中心”,践行“教育即点燃”理念,引导自主建构。 打造“三维”教学团队,贯通从教到学育人路径 国学与外语学院秉承“学而至臻,行而至善”的育人目标和“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人才培养理念,从“实践路径、素养提升、跨学科交叉”三个维度成立大学英语从“教”到“学”的实践路径研究团队、大学英语核心素养提升团队、大学英语跨学科交叉教学团队等8个基层教学组织,依托“齐鲁十二圣”旅游文化外宣ESP研究基地,打破学科界限,将英语与旅游、艺术等学科深度融合。此外,在教学中,学院还结合教材内容融入与齐鲁文化及竞赛主题相关的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发挥课堂的育人功能,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近3年,学院学子在各类省级及国家级别竞赛中的获奖数量持续攀升,截至目前获奖近300项。 完善“两反一改”机制,实现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国学与外语学院建立常态化教学反思制度,鼓励教师每次课后围绕教学方法、互动与成效等进行系统反思,形成闭环管理。通过多元评价机制,包括同行评议、督导听课、学生反馈等,构建多维度教学质量监测系统。采用定期座谈、个别访谈等方式,精准把握学情动态,实现教学反馈的实时化与精准化。依据反思与反馈,教师及时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形成“反思—反馈—改进”螺旋上升的质量提升路径,为教学创新与成果培育奠定坚实基础。 (张颖 张福勇 赵璐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