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洲作为珠海主城区,不仅承载着城市发展的活力脉动,更肩负着全市55%基础教育的重任。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富集地,它也面临着一个难题:如何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孩子都能共享优质的教育? 香洲区锚定教育强国坐标,以课改为杠杆,撬动全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香洲区创新构建“课程共建、教研共富、‘五育’并举”三大机制,以课程方案转化行动、教学方式变革行动、关键素养提质行动、评价改革深化行动、教研支撑强化行动、教师素养提升行动“六大行动”为具体抓手,将培育时代新人的“课程新蓝图”细化为区域“教改路径图”,让优质教育的种子在每一所校园土壤中生根发芽。 课程方案转化行动:精心绘制国家课程落地的“施工图”,搭建全链条体系化课程资源的“脚手架”,精准滴灌,避免资源不均。教学方式变革行动:不断探索“好课堂”、匠心研制“好作业”、大力推行“好项目”,持续点燃区域教学变革的引擎。关键素养提质行动:聚焦阅读、科学、数学、数字等素养提升,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长本事”。评价改革深化行动:持续推进增值评价改革,当好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指挥棒”和“体检仪”。教研支撑强化行动:把优质教研资源送到教师身边,成为满足教师需要的“真专家”。教师素养提升行动:稳步构建“四育四段”教师培育工程,为教师专业成长“搭梯子”。 香洲区中小学紧扣“六大行动”,因地制宜确定校本课改项目,各美其美、共向优质,让改革在每一所校园沃土上生根发芽。随着改革推进,薄弱校“逆袭”成为常态,优课在全省区县形成示范,国测多次获教育部门“点赞”。 01 课程共建:从一棵树到一片林 如何让每所学校、每名教师、每个孩子都能从优质课程中找到获得感?如何破解课改停留在少数学校、部分教师、公开课层面的困境?香洲区教育部门坚持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一体化,以全学段、全类型、全链条的整体设计,统筹擘画区域课程改革的“全景图”;通过“区域统筹施策、学校各展所长”的改革路径,让基层学校的课改创新“星火”渐成“燎原之势”。 区域统筹,擘画课程全景。为把国家统一制定的育人“蓝图”,细化为区域的育人“施工图”,香洲区出台《香洲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7年)》,形成校内向校外延伸、课内和课后一体、分科与综合并重、分层与分类同步的课程结构;重视学生体育锻炼,实行“每天一节体育课”;落实学生读书行动,做到“每周至少一节阅读课”;重视课后服务课程建设,将其纳入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实施,绽放课改百花。区域统筹激发各校立足本位创生特色:凤凰小学构建“五彩凤,七彩梦”办学理念下的“梦想+”课程体系,为每只“小凤凰”的追梦之路注入力量;梅华中学则以“风华课程”体系为依托,着力打造思维发展型课堂,用“红梅少年向祖国履约”的信念涵育学子情怀,在课程育人中实现品格升华。为进一步激发学校课改活力,香洲区积极打造区域典型,每学年评选区域“十佳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以标杆引领推动全域课改从“盆景”变“风景”。 课程资源,共建共创共享。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大道上,香洲区不仅兜牢公平底线“一个都不能少”,更奋力追求“个个都要好”。香洲区聚焦大单元教学、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创新“区域统筹、学校众筹”的共建共创共享机制,有计划、分步骤组织香洲区学校,开发涵盖教学设计库、学习任务群等在内的体系化课程教学资源,持续开展香洲教研“三好”(好课堂、好作业、好项目)创新行动。香洲教研“三好”创新行动不仅实现义务教育全学段、全学科覆盖,为学校和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提供“脚手架”,更成为激发资源创新、提升资源质量的重要动力,推动区域课程资源建设迈向新高度。 02 教研共富:把资源送到需要处 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探索中,香洲区精准“把脉”,以教研体系创新为引擎,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打破片区、校际壁垒,将优质教学资源精准送达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身边,开创了“教研共富”的新局面。 先锋领航,让优质教研“沉下去”。教研支撑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路径,香洲教研以“师道香洲·研领湾区”为愿景,将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研员应当出现在学校、教师需要的地方。”区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介绍,教研员不是遥远的“专家”,而是深入学校的“伙伴”与“服务者”。在香洲区,专职教研员、兼任教研员及兼职教研员组成学科教研领航人,将课改的前沿理念与深度教研的“主场”设立在校园一线。据统计,香洲区已开展212场次形式多样的课改主题研训,立项58项课改专项课题,如春风化雨般为教师成长提供精准、专业的持续滋养。 协同联动,为薄弱片区“引活水”。为彻底打破学校间的“孤岛效应”,香洲区构建“一体两翼”教研新模式:以教研人员为主体,以名师工作室和学科教研中心组为两翼,组建学科专题工作坊,推动片区、集团校协同教研。更关键的是,区内引导各教育集团成立教学改革基地,依托核心校的优质资源,辐射带动成员校共同成长。其中,资源相对薄弱的南湾片区学校与主城区学校结成的23组帮扶对子成效显著,让优质教研资源如活水般持续涌入,有力助推了“家门口有好学校”愿景的实现。近3年,香洲区8所学校入选省级课改深化行动项目校,南湾片区学校更是在各级奖项上取得历史性突破,获得国家奖项2个、省级奖项37个,省市课题立项122项。 阶梯赋能,助每位教师“绽光彩”。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香洲区创新构建了“四育工程·四段认证”教师全程发展阶梯,为不同阶段的教师量身定制成长路径。“育果、育林、育根、育苗”四大工程,分别精准对应领军型、卓越型、骨干型和新秀型教师,通过“教研—科研—培训”“三位一体”赋能,并借助数据与信息化双翼,优化了整个教师队伍的成长生态。同时,香洲区全力搭建教学能力展示平台,定期举办教学大赛与素养大赛,以赛促研、以赛促教。在广东省第三、四届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香洲区教师获得42项大奖,其中一等奖16项,获奖数位居全省县区前列,展现了“教研共富”机制下教师队伍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 通过“教研共富”的持续深耕,香洲区正将教育均衡从硬件的“资源均衡”推向内涵的“质量均衡”,让每一位教师都能获得专业支撑,让每一所学校都焕发内生动力,为湾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通壁垒。 03 “五育”并举:让每个孩子都发光 近年来,香洲区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引导学校编制“五育”融合校本图谱,不断丰厚课程资源沃土,扎实推进关键素养提质行动,为孩子拓展更广阔的成长天空和更璀璨的出彩舞台奋力写好素质教育“大文章”。 阅读育人,消除城乡“精神差距”。让阅读成为每所学校的底色,让读书为每个孩子成长打好精神底子,香洲区结合课程标准与儿童特点,建设区域性阅读课程体系,精心研制《香洲区中小学生分级阅读书目》,分学段推荐经典文学作品、科普读物等,开展“读一本好书”与“读好一本书”活动,让墨香浸润校园每个角落。 科学育人,破解校际“资源不均”。香洲区以“创新领航,科教无界”理念为帆,以“评价改革”为桨,撬动一场从课堂到社会的系统性科学教育变革。在校内,改革以“评”促“教”,引导教学转向呵护每个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与探求欲,真正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与探究精神。在校外,改革打破校园围墙,主动链接科研院所、科普场馆与前沿企业,构建无边界的“大科学”学习场,为科学教育“加法”开拓广阔空间。正是这种由内而外、知行合一的探索,香洲区2024年入选首批广东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2025年入选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 艺术育人,抹平家校“重视不一”。香洲区定期举办艺术教育成果展、开设家长美育课堂,构建“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以点带面、以强带弱,推动幼小初艺术教育有效衔接,持续拓展香洲教育美育版图。通过亲子艺术实践、家庭美育任务等创新形式,家校间对美育价值的认知落差正悄然弥合,校园内外“美”的种子已绽放成花。香洲区已建成省级艺术教育特色学校29所,形成从“种子萌芽”到“繁花满园”的美育生态。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香洲区“四年级艺术”与“八年级艺术”入选典型地区经验案例。 劳动育人,平衡教育“知行脱节”。香洲区在劳动教育的田野上耕耘,全力构建机制健全、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的劳动教育体系,通过劳动课程实施“课程化”“课表化”“课型化”,推进特色校“基地化”,形成了一批有成效、有经验、有亮点的劳动教育特色学校。香洲区入选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8所学校获评“广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有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劳动中淬炼品格,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课改道阻且长,香洲踏梦成蹊。香洲区被评为广东省教育强区、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验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这些闪亮的称号,是跋涉的见证,更是前行的动力。 如今,“香洲教育”的蓬勃生态已然成形,“师道香洲,研领湾区”的教研品牌,正将影响力辐射至更广阔的舞台。香洲区深度参与基础教育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与遵义等地学校结对52所,“香洲范式”在更多地方生根开花。新征程上,响应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期盼,香洲区将努力答好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向着更优更好更高质量的湾区一流教育大踏步迈进,让更多孩子从改革中受益,让更多教师不断成长,让更多学校自主生长,为教育强国建设展现“香洲担当”。 (周洋 龙峰 余志君 吴希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