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聚焦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构建“三仓三场”(素材仓、项目仓、案例仓,学场、工场、市场)育人模式,努力培养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 聚焦难题,理论先行,系统构建育人新框架 面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的现实问题,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坚持问题导向,自2017年起,依托省级教改课题“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研究”,逐步形成清晰的改革思路,提出“文化·资源·场域”三轴协同艺术设计教育育人理论,构建并实践“美育润心·资源赋新·产训铸能:艺术设计人才‘三仓三场’育人模式”,历经“理论提出—实践探索—模式成熟”三个阶段的持续深化与发展,于2021年正式形成体系,并依托广东省环境艺术设计高水平专业群开展全面实践。4年来,该创新模式已覆盖学校8个艺术设计相关专业,惠及近4000名学生,显著提升了人才的美学素养、创新能力和职业胜任力。 路径创新,三轴驱动,实现育人关键突破 在具体实施路径上,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聚焦三大轴心,实现了人才培养环节的关键性突破。 美育润心,筑牢文化自信与价值根基。学校坚持思政引领下的美育浸润式育人理念,通过课程与项目双轮驱动,将思政与美育深度融入专业教学全流程,构建“基础—核心—综合”三层素养培育体系;大力开展“乡村美育行动”“非遗英歌舞推广”等具有社会价值的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中涵养家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使思政教育与美育渗透育人全过程。 资源赋新,打通产业资源转化教学通道。学校联合广州冠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组建校企资源开发团队,共同制定产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机制。开发建设“素材仓、项目仓、案例仓”三仓数字资源平台,汇聚海量产业真实素材、实战项目和典型案例,实现了产业前沿资源向标准化、体系化教学资源的高效转化与动态更新,为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产训铸能,重构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学校依托AI数智产业学院与省级实训基地,构建“学场筑基、工场实战、市场赋能”三场进阶式实践教学体系,与“三仓”数字资源平台深度融通,形成“资源动态聚合—能力阶梯锻造”的双循环机制。学生在“学场”夯实基础,在模拟或真实的“工场”中承接项目、锤炼技能,最终通过参与真实市场项目或竞赛实现市场赋能,有效解决了实训教学与真实场景脱节的难题,实现了从技能学习到职业能力提升的无缝对接。 成效显著,辐射广泛,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该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 毕业生深受行业企业欢迎,近百名毕业生在艺术设计类行业企业中担任技术骨干或成功创业;学生在各级各类大赛中表现优异,师生共获省级以上标志性成果139项,累计获得国家、省级奖项416项。 校企共建数字化课程38门,其中4门获评省级优质继续教育课程,教学资源的系统化、数字化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支撑。该模式实施过程中,学校引培了省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名、省级技术能手4名,建设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支;完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社会服务项目,创造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学校在全国职业院校国家教育部门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标准开发课题立项研讨会上向60多名学院代表分享了校企共建课程资源经验,发挥了良好的辐射示范作用。“美育浸润”、非遗英歌舞等项目被《羊城晚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美育重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成功实践,是学校深化“大思政课”建设、落实“三全育人”的生动缩影。它充分证明,将美育融入血脉、贯穿始终,是培养德艺双馨、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之举;将价值引领、文化熏陶、资源建设与实践锻造深度融合,是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路径。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文化强国、制造强国建设输送更多具有良好品德、深厚文化素养、精湛专业技能和强烈创新意识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 (姚淼仕 郭希 施焦 杨建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