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6 星期四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
建设现代产业学院 培育智能建造人才
张蔚 王生

  指尖飞舞、浆机游走、砼墙叠层、转瞬成型,酷暑难阻“校中厂”中学生的热情,一批建筑小品在学生指尖划动中不断呈现。这是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智能建造3D打印团队在实施金华游园驿站项目时的真实场景,建筑产品向“场、厂、园、院、村、区”等基础设施全场景延伸,这种基于信息立体建模、切片路径一键生成、远程触屏操控、自主拌料送料、设备智能运行的新型建造方式,已经在高速护坡等20余个项目中得到应用。这种基于江苏省智能建造产业学院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人才培养新技能和教学改革新成果,展现了跨越“土”和“木”的智能建造领域新画卷。

  塑造智能建造育人新生态

  近年来,学校着力推进现代产业学院与二级学院融合发展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例如,智能建造产业学院与土木工程学院融合发展,深耕“地方产业、智能产业、职业教育”跨界合作,在“高校党组织对接产业链党组织”常州专场暨常州市产业链党建校地共建活动中,学校的智能建造3D技术应用工程中心、智能建造建筑机器人中试基地均获得产业链党建校地共建实践基地认定。

  智能建造产业学院紧紧抓住常州市机器人市场活跃的风口,与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省级智能建造3D技术应用工程中心和智能建造建筑机器人中试基地等,并与智能建造专业集群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省级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等形成颇具规模的智能建造技术集成基地,智能建造领域的职业教育新生态逐渐显现。在《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2024年度)》中,学校入选的2个案例均来自智能建造领域。深化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合作,通过“博士助农团”等团队项目,把教学产品、实训产品和科研作品应用到常州市钟楼区永红社区等项目中。

  构建交叉融合育人新体系

  学校淡化智能建造产业学院与土木工程学院边界,创新推进两院共同治理机制,加强与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南通市达欣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亿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家特级企业的合作,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把行业发展转型期带来的困局转变为新技术应用促进基础职业能力提升的新局。重点推进“1个学院+3家特企+N家中小企业”合作模式下的智能建造产业学院和工业级3D打印“校中厂”建设,探索二级学院基础上的“双院合一”运行模式,营造“校园内有央特企、教室内有好装备、随时可见企业工程师”的育人氛围。重点关注新业态、新岗位,重点研究新关键岗位能力和新核心技能要素,重点调整专业集群内涵,把行业发展所需的信息建模、算法研究、人工智能、机器人、新材料研发等技术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完善建筑产业现代化创新学院治理机制,科学分析企业岗位需求,在基础职业能力和新型职业需求之间架设“立交桥”,实施“双师双导、项目驱动”现代学徒制和混合所有制等分类教学,实施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卓越人才”“卓越工匠”等分层教学培养工程,形成智能建造技术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与特级企业共建省级智能建造专业集群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与央企合作建设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共同编著智能建造系列教材6本,获批“十四五”职业教育省级规划教材6本、“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4本。

  打造工匠培养新模式

  学校聚焦现代产业学院和二级学院的长效运行机制,构建“党建共建引领、管委会决策、院务会执行”的两院共同机制体制,两院形成“同志向、同治理、同制度”发展格局。两院共同发力,着力破解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两张皮”的困境,贯通“产教—赛教—知行”三维体系,重构模块化课程,开发“岗课赛证”一体化教学资源,构建“校赛全员化—省赛选拔化—国赛攻坚化—世赛定制化”四级竞赛体系,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进阶通道,帮助学生实现从“合格工匠”到“卓越工匠”的跃升。大力推进润“苗”固本、培“匠”强技、铸“星”赋能的“三阶递进”育人体系建设,全力打造城乡学子“思想铸魂、技能立身、匠心报国”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校混凝土建筑赛项团队用身披国旗站在世界赛场的领奖台上来证明学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执着追求。近3年,在江苏省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要求的激励下,学校排名实现逆势前移。

  智能建造产业学院助力学校推进“双高”建设,高效能整合优质资源,快速推进人工智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用,获得全国样板支部、省级标杆院系等荣誉以及省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等系列成果。教师获得江苏大工匠、江苏工匠、全国技术能手、江苏省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12人次,学生在省部级及以上技能竞赛中获奖超170人次,毕业生在省部级及以上职工技能竞赛中获奖超30人次。

  (张蔚 王生)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