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科技大学天虹现代纺织产业学院是广西普通本科高校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拥有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丝绸工程研究中心、广西高校茧丝绸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学院自2020年成立以来,立足广西蚕茧和生丝资源,深刻把握广西丝绸深加工和服装企业迅猛发展的新机遇,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核心理念,聚焦区域纺织服装产业创新发展、智能纺织装备、绿色转型等前沿领域,构建“校—企—研—用”协同育人体系,形成了具有示范效应的产教融合模式,为推动面向东盟的区域纺织服装与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以现代纺织服装产业需求为导向,建立“产业需求调研—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更新”的动态响应机制。联合行业协会与企业开展调研,分析广西纺织服装产业中智能制造、数字化产品设计、绿色转型等技术缺口和人才需求,优化人才培养计划、校企联培机制与创新学生实习实践机制,构建了全链条产教融合体系。人才培养方案中新增“智能纺织技术”“AI辅助纺织品创新设计”等课程,逐步构建“纺织+人工智能”课程体系,为纺织服装产业智能化升级培养人才。学院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贯彻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工程训练—课程创新设计—认知实习—岗位实习—毕业设计”的分层次、多维度实践体系,强化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对接,贯通学生实训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创业全过程。 充分整合校企丰富资源,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载体 学院与南宁海关技术中心共建产教融合育人基地,与柳州市质量检验检测研究中心共建实验室,与广西白莹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建“企中校”,有效整合学校教育资源与产业要素,实现教学场景与生产场景的深度融合。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产业学院兼职教师和校外实践指导教师,校企共建优质课程资源。选派专业教师学习壮锦非遗技艺,将其融入现代纺织设计教学中,推动非遗与现代设计融合,让非遗在创新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参与企业真实生产流程,学习设备操作、工艺优化、产品设计、质量检测等技能,形成“理论—实践”“双师”协同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近5年,学生依托产业学院校企实践资源,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等赛事中获奖100余项。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提升,企业实习与学生就业适配度高。学院成立以来,已培养数百名毕业生投身纺织服装产业,在纺织服装行业就业率超80%。学院在将企业资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同时,积极发挥高校教育的优势,组织专任教师为雨林纺织科技(越南)有限公司员工开设纺织类课程;参与行业协会组织的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服务行业企业发展。 联合攻关产业技术难题,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学院鼓励专业教师参加企业挂职和科技特派员计划,推动教师深入企业参与技术攻关和实现成果转化。校企共同完成广西科技重点研发计划等纵向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20余项,解决了制约广西蚕茧缫制5A级以上高品位生丝的难题及缫丝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校企联合研发机器视觉识别选茧、人工智能在线检测以及数码印花技术等,推动了广西缫丝工艺的理论创新、智能和绿色化生产。科研成果“桑蚕茧丝绸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广西茧丝提质增效加工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得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学院围绕蚕丝纤维和丝蛋白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获得发明专利10余项,在洗护产品、创面敷料、药物载体方面关于丝蛋白的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目前正在联合企业进行成果转化。 数智赋能服务教育对外开放,促进面向东盟的跨区域合作 学院立足广西毗邻东盟的区位优势,利用加入“中国(广西)—东盟纺织服装智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契机,联合越南河内工业大学、河内纺织工业大学等院校及我国在东盟国家的纺织企业,积极打造“人工智能+纺织教育”应用场景,建设纺织专业国际课程体系,推动纺织产业链与教育链深度融合,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更好地共享教育资源、技术和市场,共同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可持续发展。通过与河内工业大学开展交换生项目,选拔学生到东盟国家中资纺织企业实训就业,为中资纺织企业培训员工等,为中国纺织企业出海东盟提供人才支撑。未来,学院将通过“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协同,促进跨区域产学研合作及中国纺织教育与技术的输出。(陈志波 林海涛 岳新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