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6 星期四
问题导向 内容重构 方法创新 评价改革
——鞍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鞠红霞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近年来,鞍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深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打破“思政与专业两张皮”的传统壁垒,积极探索课程思政融合育人新路径,为培育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幼教人才筑牢坚实的思想根基。

  问题导向:锚定改革的现实坐标

  鞍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深化需要直面现实困境。以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普遍存在三重矛盾:一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学生出现“知而不行”的尴尬局面;二是学生艺术基础参差不齐,学习参与度呈现两极分化态势;三是技能训练与文化传承、价值引领相互割裂。因此,在过去的教学中,鞍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陷入“重技法传授、轻思政浸润”的误区,使得学生难以构建起完整的教育价值观。

  改革浪潮奔涌向前,问题成为撬动创新的支点。学院立足学前教育专业特色,构建“两性两心为主线”的育人框架,将其深度融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幼儿园教育评价”等课程体系,以“课课有思政”的刚性要求,筑牢课程育人根基。同时,以PBL教学法为突破点,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中创设真实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厚植职业理想、坚定教育初心。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思路,打破了课程思政“游离于主课之外”的困局,真正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内容重构:构建逐层递进的育人体系

  优质的课程内容是实现思政浸润的核心载体。当前,学院积极创新,突破传统教学体系桎梏,围绕“文化赋能、价值引领、责任担当”的主线,构建起层次分明的课程内容架构。

  一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厚植文化自信。学院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色彩意蕴并设计相关主题活动,将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传承结合。学生在创作中不仅掌握了美术教学技法,更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价值,实现专业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同步提升。

  二是聚焦价值理念转化,培育职业伦理。在“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案例,强化“关爱幼儿”的职业信念,让价值引领自然融入专业实践。

  三是着力社会责任培育,树立大教育观。学院鼓励学生运用AI绘画、互动音频等技术,将东北地区的非遗资源转化为幼儿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既探索了数字技术与幼教的融合路径,又思考了教育资源均衡问题,逐步形成服务乡村幼教、传承地方优秀文化的责任意识,实现从“准幼师”到“教育实践者”的认知升级。

  方法创新:激活知行合一的课堂生态

  教学方法的创新突破,推动思政育人从“被动灌输”向“主动建构”转变。学院通过构建“情境浸润、任务牵引、技术赋能”“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具象化的学习场景与实操环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同频共振,显著提升了育人成效。

  一是情境体验重塑师生互动模式。在音乐课程实践中,教师打破传统教学定式,先以游戏化设计带领学生沉浸式参与节奏律动,引导其站在儿童视角感知音乐活动的趣味性与教育性。随后通过深度反思环节,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研讨,推动“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从理论认知转化为实践自觉。

  二是创新运用项目式学习法。学院组织学生围绕“活动中的安全防护措施”等真实教育场景,通过分组协作、方案设计与模拟演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系统培育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与专业沟通能力。

  三是技术赋能拓展育人边界。学院依托AI绘画生成动态诗词绘本,将经典诗词转化为可视化教学资源,为学前教育微课注入鲜活生命力。

  评价改革:完善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

  科学评价是课程思政落地的关键。学院打破“一纸考卷定优劣”的传统,建立多元立体评价体系。在评价主体上,整合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幼儿园反馈等多方意见的同时,将“幼儿园实践导师”纳入考核维度,真实反映育人实效;在评价内容上,既关注教学设计的专业性,更考查学生文化融入的自然度、价值引领的有效性;在评价方式上,以反思日志记录学生的思维跃迁,借项目总结沉淀实践经验,用实践展示外化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全程化、多模态的过程性评价,完整勾勒学生的思想成长图谱。

  鞍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有效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这既是学前教育专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坚实保障。

  (鞠红霞)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