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拥有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创新的优良传统,具有培养新时代劳动者的社会氛围,其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更孕育了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工业文化。沈阳市铁西区教师进修学校作为区域教研中心,依托老工业基地,站在“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劳动者”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通过构建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打造学生实践基地、推动教研机制创新等举措,传承弘扬工业文化,铸学校之风格,铸学生之风骨。 构建特色课程体系,为劳动教育筑基 “依托老工业基地,打造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劳动教育项目,是沈阳市首批综合改革实验项目中铁西区主持的区级重点实验项目,于2023年3月经市教育部门审批正式启动。该项目以劳动教育示范区和铁西区老工业基地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为基础,挂牌一批特色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将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社会资源有机整合,打造铁西区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依托这一重点项目,铁西区教师进修学校结合铁西工业文化、地域资源、特色产业,探索以文化传承、职业体验、生存生活技能、探究实践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了“1+3+X”课程体系。该体系以“模块—领域—主题—课程”四级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为基本框架,建构5个维度20个指标的课程体系,课程之间相互衔接、依次递进,将学校课程、家庭课程、社会课程融为一体。该课程体系包含了1门必修课程,学科融合、劳动周、校外课3门协同课程和X门特色课程,设计了140多个主题和300多个具体劳动项目,为基层学校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同时,学校构建了“一一三”劳动教育工作体系,即:一个框架——建立区域劳动教育规范化实施机制,一条主线——深耕劳动教育铁西工业文化沃土,三个赋能——以价值带动、项目驱动、研学撬动为劳动教育赋能,促进劳动教育有效实施。重点打造了“四个一”劳动教育工程,即:“下好一盘棋”,区域联动让劳动教育有根;“串好一条链”,丰盈内涵让劳动教育课程有品;“织好一张网”,资源矩阵让铁西学子有惠;“育好一代人”,深耕文化让铁西传承有魂。推动铁西劳动教育迭代升级,打造“教育有根、课程有品、学子有惠、传承有魂”的铁西劳动教育新模式。 打造学生实践基地,为劳动教育赋能 2023年5月,铁西区正式挂牌并启用“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将“中国工业博物馆”定位为工业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将“工人村生活馆”定位为劳动工人生活体验基地,将“沈阳工业大学理学院”定位为现代工业科技实践基地。此外,还有职业教育实践基地、农业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以及老工业基地精神和劳模故事宣讲的专业团队。随着项目的完善与升级,铁西区的校外实践基地已由单一的劳动教育扩展至国防、思政、科技等多个方面,基地数量也由最初的10家增加至现在的50多家。铁西区教师进修学校充分发掘劳动教育资源,将区域内工业主题公园、特色文化街区等定位为课余生活时段的劳动教育体验基地,让工匠精神渗透到生产活动中,以老工业基地的优秀资源助力新时代劳动者培育。此外,学校还充分利用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形成了覆盖面广、课程完备、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区域性综合实践与劳动教育特色基地。铁西区教师进修学校通过打造学生实践基地,使其成为培育新时代劳动者的沃土。 推动教研机制创新,为劳动教育助力 铁西区教师进修学校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以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劳动者为目标,以校内特色课程、校外劳动、社会服务劳动为模块;以铁西区老工业基地的工匠精神为研究领域,设计相关教育主题,打造具有铁西老工业基地特色印记的劳动教育课程,着力推进教研机制创新。 学校科研部成立专项课题研究组,探索培育工匠精神的校本课程建设实施策略,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校本课程实施体系,立项劳动教育课题109项,全部结题。各学科教研员和各级骨干教师组成高质量的校本课程研发团队和课程实施队伍,探索学科教学内容与铁西工业文化印记的整合,并进行课程设计。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将以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劳动教育课程打造成一系列课程群,以课程群建设实现劳动教育资源的创新性应用。同时,在铁西区各中小学推动“区域必修+各校研发”的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建设,推动校本课程的研发,让工匠精神在学生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铁西区教师进修学校通过构建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劳动育人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全区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课多面”的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营造出全社会、全方位、全时段的劳动教育氛围。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入研究,不断丰富这一特色课程体系,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劳动者。 (刘云义 张海英 解东方 董斌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