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5 星期三
能力导向 科教融合 虚实协同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洋油气钻井工程”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尹邦堂 王志远 付光明 徐建春 张洋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以建设中国特色能源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课程建设为抓手,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战略部署。学校石油工程学院开设的“海洋油气钻井工程”课程成功进入国家教育部门第三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公示名单。该课程教学团队多年来持续开展教学改革和探索,以OBE教育理念为指引,构建了“能力导向、科教融合、虚实协同”的“三维协同”创新模式,在教学内容、模式创新和人才产出方面均达到国家“金课”标准,为我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坚实支撑。

  能力导向:坚持OBE教育理念重塑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石油工程学院针对海洋油气工程专业课程理论性强、多学科交叉、工程背景强、知识更新快等特点推动学科建设重塑,以成果为目标导向进行课程体系建设。首先,将高阶能力培养目标刚性化。课程贯彻OBE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对海洋油气工程相关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设计与实施的高阶能力,并要求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和技术创新能力。其次,靶向破解教学痛点。课程通过针对应届毕业生和行业专家开展调研,精准诊断出内容更新相对滞后、德育与智育部分脱节、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较为薄弱、课堂参与度较低四大教学痛点。针对痛点,形成了“三维协同”的系统化改革方案。再其次,重构考核方式。课程评价突破试卷考核的惯性,构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其中,过程考核总占比达60%,重点考查学生的文献综述、综合分析、团队协作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从而保障OBE教育理念的有效落地。

  从教学实践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自主学习意识明显增强,技能训练成果质量稳步提升。

  科教融合:以高层次科研成果增强教学前沿性

  学校石油工程学院依托高水平科研平台和人才团队,将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优势,深化科教融合,构建保持课程“前沿性”和“高阶性”的核心机制。

  首先,推动科研成果进课堂。学校石油工程学院依托高层次科研平台及项目,建立“科研项目—教学案例—实验平台”转化通道,实现教研相长。其次,开拓优质资源,促进国际协同。课程团队积极依托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等,每年邀请国际知名院士专家连线进行课堂研讨,确保教学与国际行业发展前沿紧密联系。

  依托完善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和管理服务的强有力支撑,课程资源建设成果显著。学校石油工程学院教学团队主编的教材《海洋油气钻井工程理论与技术》已推广到国内多所高校,英文教材《Multi-phase Flow in Oil and Gas Well Drilling》被多所国际知名院校列为教学参考教材。

  虚实协同:破解深水高风险实践教学难题

  海洋油气工程专业特点体现在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等方面,学校石油工程学院通过创新虚实结合研究性教学模式和数字技术,将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课内实验与现场实习进一步融合,推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开创“线上自学、课堂讲授、技术探究、案例研讨、课程实验、仿真实训”“六位一体”研究型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从“教师为主”到“学生中心”的根本转变。其次,依托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成以“蓝鲸Ⅱ号”“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大国重器”为蓝本的仿真实训平台,推动实践常态化,让学生通过沉浸式、交互式的实践了解深水特色装备及复杂钻井工艺。

  课程示范作用明显,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学校石油工程学院建成的“海洋深水钻井平台认知及关键作业程序实训”获评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累计服务校内外学生6000余人次。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经过长期的教学、教研和建设实践,实现了“课程育人”和“两性一度”的深度融合,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满意度达95.3%,对个人能力、素质提升效果的满意度达96.8%。近年来,依托课程建设培养的学生在国家、省部级竞赛中获得奖励26项,其中,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1项、中国海洋工程设计大赛特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

  (尹邦堂 王志远 付光明 徐建春 张洋洋)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