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5 星期三
聊城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多举措促进教师数字素养全面提升
朱颜 周国利 赵颖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纵深推进的背景下,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提升育人质量的关键。近年来,聊城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在“‘二面向三融合五改进’——具有区域特色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程建设等项目推进中,始终将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作为“育师工程”的核心抓手,通过搭建多元研修平台、完善系统化培育体系,引导教师在“学习—反思—实践”中成长,再以学习成果反哺教学实践,育人成效显著提升。

  建体系:三级研修为基,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学院构建“省级—校级—学科”三级研修体系,为教师搭建从理论学习到技能提升的成长阶梯。

  省级层面,学院对接山东省教育部门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学创新研修体系,组织教师参与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暑假寒假研修、山东教育卫视及多平台“开学第一课”、全国高校网络培训中心平台“立德树人构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线上专题培训等省级重点项目,系统掌握数字素养与技能、科学教育方法,精准把握教育数字化改革方向,为教学实践锚定目标。

  校级层面,聚焦“实用化”培育,将数字化能力提升纳入校本培训核心。依托师德师风在线学习平台开展专题教育,借助教学平台开设“AI赋能教育教学与课程建设改革创新”培训班,邀请专家或知名教师举办教育理论讲座与工作坊,既夯实数字工具使用基础,又助力教师掌握教育理论与课堂教学结合方法,为教学实践提供支撑。

  学科层面,以“问题导向”开展小范围研讨,由课程组牵头组织数字化教学难题攻关。如“机械制图”课程组围绕“抽象知识点可视化”交流经验,形成针对性解决方案,“小而精”的研讨让数字化学习更贴合学科教学需求。

  拓资源:碎片学习为翼,拓宽教师教学视野

  学院整合多元数字资源,为教师打造“随时随地可学”的学习生态,助力打破时空限制,利用碎片时间持续“充电”,探索适配专业教学的个性化学习路径。

  学院积极引进优质平台教学资源,将相关专业课程纳入教师推荐学习清单,借鉴同行教学经验;同时开放图书馆线上服务,增设教育技术等专题数字资源库,通过检索学习学科前沿文献并融入课程,实现课堂与行业需求对接。此外,还为教师推荐教育类微信公众号、论坛,引入AI大模型答疑服务,助力及时解决数字工具使用难题、快速吸收教学改革新理念,形成贴合自身需求的“方法论链条”。

  搭平台:同行交流为桥,激发教师创新灵感

  “独行快,众行远”,学院重视同行交流对教师成长的作用,通过搭建跨校、跨学科协同平台,打破教师“单兵作战”局限,以思想碰撞激发教学灵感。

  学院鼓励教师加入“工程图学”等课程虚拟教研室、混合式教学创新者联盟等跨校协作组织,定期参与线上线下研讨与经验分享;还联合相关平台,组织教师参与全国高校课程教学研讨会等公益活动。通过与同行交流对话,双向分享教学经验与教育理论,在互学互鉴中启发思路,在协同共进中实现专业成长。

  重实践:教学应用为要,推动能力转化落地

  教师数字化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反哺教学实践。学院通过设立课程建设专项、举办教学创新大赛,鼓励教师将数字化能力转化为教学成果;支持建设在线优质课程资源库,近5年,获评“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等2门国家一流课程、6门省级一流课程。在教学模式创新上,学院推动教师探索混合式教学改革,配备智慧教学平台与设备,并建立实践反思迭代机制:要求教师定期总结教学数据,分析数字化工具与AI技术应用成效;结合学生评教、教学督导反馈,收集数字化教学意见建议,通过“实践—反思—优化”闭环,确保数字化学习紧扣教学实践,持续打造高效且有趣的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体验,提升教学质效。

  谋长远:AI赋能为向,引领教师未来成长

  面对AI对教育的深刻影响,学院提前谋划、主动布局,将AI赋能教学作为下一阶段教育数字化改革重点,推动教学提质升级,已陆续启动AI教育应用专题培训、组织教师参与AI教学创新项目、立项智慧课程建设,引导教师探索技术赋能新路径。

  未来,学院将持续完善“研修—资源—交流—实践”“四位一体”育师模式,为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提供更精准的支持,助力更多教师在数字化教学中实现自我提升、推动教学创新,为培养数字时代高素质人才注入不竭动力。

  (朱颜 周国利 赵颖)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