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是国家高度重视的工作。作为东北地区较早开展环境设计实践的院校,鲁迅美术学院“以国家需要为第一需要,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将专业优势与东北城市更新需求深度融合,在专业教学中践行便民利民的设计理念,产出了一系列优质成果。 传承鲁艺精神 服务地方建设 早在延安时期,鲁艺师生就以艺术服务革命事业为己任,广泛地参与革命根据地的基础建设工作。1945年,时任鲁艺实验剧团主任的钟敬之教授带队完成了延安中央大礼堂的建筑设计和内部装饰设计。在迁校至东北后,鲁美师生不仅以集体创作的形式承担了北京十大建筑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任务,还在黑土地上用艺术实践为城市发展“添砖加瓦”。从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到沈阳市中山广场,鲁美人不仅改造了城市的物理空间,更为东北地区的城市形象建设塑造了重要的文化载体。 “艺术为人民服务”的鲁艺精神贯穿在鲁迅美术学院80余年的办学实践中,使学院形成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学传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学院敏锐把握时代需求,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开设室内设计等专业,成为我国首批开设相关专业的地方院校之一。此外,学院还为设计相关专业确立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将课堂教学与城市建设实践紧密结合。从沈阳中街、太原街的改造建设到大连滨海路、中山路的景观提升,再到长春龙嘉国际机场的环境设计,鲁美师生始终活跃在城市建设一线,将专业智慧转化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艺术力量。这些项目实践不仅让学生在真实的工程项目中深化了专业认知,更让鲁美成为东北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力量,为学院后续参与城市更新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教学案例。 聚焦城市更新 便利社区生活 步入新时代,鲁迅美术学院大力投入东北地区的城市更新实践,以老建筑活化和工业遗产传承为切入点、以真实的城市空间为创作对象,让学生在实战中体悟城市更新的深层价值,锤炼专业能力。近年来,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团队仅在沈阳一地就完成了辽宁政协文史馆修缮、中街商业空间文化提升改造、沈阳重型机械厂旧址改造等项目。其中,原为辽宁歌舞剧院综合楼的辽宁政协文史馆馆址已经闲置数年,破损严重,主体建筑周围有老旧危房数间。学院师生克服重重困难,用时45天完成了修缮方案,使其满足于新的使用功能,保护了这座承载着几代辽宁人记忆的建筑,也为群众打造了一个了解辽宁省政协历史、感受城市变迁的重要窗口。此外,学院师生团队还主持了辽宁中医药大学校园及附属医院的空间提升改造项目。设计团队将中医药文化和现代美育理念融入校园的教学、办公、展陈、医疗和生活空间,为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医创新发展提供了美学支撑。该项目的重要改造节点——辽宁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在教育部门“中国大学生在线”平台的评选活动中连续两年荣获“最美图书馆”称号。鲁迅美术学院围绕城市更新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取得显著成果,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学院共有8件艺术设计作品入选,数量居全国前列,其中4件为城市更新设计作品,印证了城市更新设计教学的有效性。 在城市更新的民生维度,鲁迅美术学院坚持以“便民、利民、安民”为根本遵循,将教学实践延伸至社区生活的“最后一公里”,通过与地方政府部门、社区深度协作,把课堂理论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成果,让学生在民生实践中领悟“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本质。2021年,在沈阳市有关部门的邀请下,学院与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分院等单位合作完成沈阳公交候车亭提升改造设计项目。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学院师生团队独立完成的公交候车亭方案得到了市级相关部门的肯定,在政府部门业务会上高票通过。师生以艺术成果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2025年,学院“为基层而设计”志愿服务团深入沈北新区,以“闲置空间·艺术焕新”为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志愿者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访谈等方式了解社区居民对老年活动空间、亲子活动空间、文化娱乐空间等场地的迫切需求。在“艺术化、实用化、参与式”的设计原则指导下,学生提出了共享客厅、文化驿站等空间的建设方案。目前,沈北新区已挑选闲置用房进入试点改造的准备阶段。通过将社区建设作为教学实践的重要场域,学院实现了教学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在社区改造的过程中深刻体会设计的民生价值,也为东北地区城市更新提供了鲜活的“社区案例”,彰显了艺术设计在提升居民幸福感中的独特作用。 加速经验转化 提供智慧助力 在提升教学品质的同时,面对城市更新的复杂性与技术性需求,鲁迅美术学院积极通过加速科研平台建设和强化学术交流实践提升成果转化的效率和质量,为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提供智慧助力。学院文化艺术与城市更新设计研究中心被纳入辽宁省培育类智库,并被列入辽宁省相关平台序列管理,为学院开展实践和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平台支撑,也为区域文化繁荣与城市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2024年11月,学院主办了“探新质力 创新沈阳”艺术设计赋能城市更新发展论坛。该论坛搭建了“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的协同创新平台,汇集了来自沈阳地区各高校、企业、行业协会、设计媒体的数十名专家,为智能时代的城市更新实践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学院的智库平台发展提供了可贵经验。同年12月,学院与广州美术学院、福州大学联合举办了“设计未来·未来设计”数智工作营,南北高校协同探索“数智化城市更新”的新路径。40余名研究生以沈阳大东副食品商场等场地为研究对象,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围绕“数智化介入下的人文空间更新”展开研讨,产出了许多有思想深度的设计方案。工作营在基础教学向实践应用转化的过程中,推进了数智化设计理念对专业基础教学的介入。学术交流也为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素材。2025年,学院开设了6周120学时的专业必修课“城市更新设计”,标志着鲁美的城市更新教学实现了系统集成。 学院优秀骨干教师参与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新时代新语境下城市艺术创新与管理人才培训”,在中央美术学院北京、上海两地校区学习考察,吸取一线城市先进、优秀经验,助力城市更新教学实践高质量发展。 未来,鲁迅美术学院将继续深化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进一步加强与其他院校、地方政府部门、企业的合作,推动更多的设计方案转化为落地项目。同时,学院加快培养适应数智化城市更新需求的创新人才。在鲁艺精神的指引下,学院将坚持以专业力量赋能东北城市更新,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展书写“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新篇章。 (金常江 刘丰溢 张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