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高校新风
2025-09-29 星期一
育践相长 融通赋能
—— 湖州学院人文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张文 李梓 赵冰

  为了解决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中价值引领与专业教学脱节、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轨等问题,湖州学院人文学院英语专业响应国家战略,依托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以下简称“‘三进’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新构建了“育践相长、融通赋能”的人才培养新范式,取得显著成效。

  理念创新:“育践相长”的具体内涵

  “育践相长”是湖州学院人文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专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传承和弘扬地方优秀文化,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育”是基础,强调价值引领和思想教育,致力于通过课程、文化与情感的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践”是关键,强调通过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际经验,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相长”是指通过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进行反馈,促进教学内容的持续优化,最终形成一个以价值引领为核心、以能力提升为路径、以成果反馈为闭环的高效培养模式。这一理念推动英语专业课程设计和实践活动的全面创新,确保学生在知识获取、能力提升与思想认同方面得到同步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融通赋能”的三大机制

  (一)“课程—文化”融通机制

  英语专业扎实推进“三进”工作,将《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融入“英语写作”“英语笔译”“英语口译”“英语演讲”等核心课程,在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深化其对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理解,进一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通过创新性开设“地方文化对外译介与传播”课程,带领学生走进太湖博物馆、钱山漾文化交流中心、南浔古镇等地进行外译研学,课程内容不仅涵盖翻译技巧,还强调文化价值传递。这种以实地学习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觉,还厚植了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依托该课程,专业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中国地方文化外译教程》,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翻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内容,帮助他们深入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地方层面的具体实践,同时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此外,英语专业还通过跨学科合作,开设“传播学概论”课程,旨在提升学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英语专业不仅实现了语言技能的培养,更为增进学生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思想认同提供了系统的支持。

  (二)“产教—地校”融通机制

  英语专业与湖州市外事部门、湖州国际传播中心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将地方外宣需求精准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并积极安排学生参与实际的外事活动。例如,借助“白鹭齐飞、夏耕树人”暑期专业实践活动,学生有机会赴湖州市外事部门实习,直接参与真实的外事活动。同时,英语专业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绿色低碳创新大会、世界互联网大会、ITF国际网球巡回赛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活动。这些实践经历不仅帮助学生积累了跨文化沟通与外事服务的宝贵经验,还为他们提供了真实的国际实践平台,提升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此外,英语专业还与地方专家和外事工作者开展深度合作,邀请他们来校讲授“地方文化对外译介与传播”课程中的地方文化内容以及“外事礼仪”等课程,将地方外宣需求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内容和实践课题。这一机制的实施有效弥合了学术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鸿沟,充分发挥了校地合作的优势,使学生在学术知识学习之外,更加了解和参与到地方的文化传播与国际事务中,为他们将来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提供了充分的准备。

  (三)“过程—行业—成果”三维融通评价机制

  英语专业通过建立“过程性+行业性+成果性”三维融通评价机制,全面追踪学生实践的全周期表现,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教育与行业需求的深度融合。在“过程性评价”方面,学生通过“学习通”平台定期提交暑期专业实践周报、日志和自我总结,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实际表现及时进行反馈,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这一动态的过程反馈机制,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学习方向,确保其在实践中持续进步,逐步提升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行业性评价”方面,英语专业与湖州国际传播中心等单位紧密合作,共同评估学生参与的实际项目。例如,学生积极制作与地方文化相关的英语视频,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评估其表现,并将评估结果纳入课程考核。在“成果性评价”方面,英语专业通过英语专业等级考试、竞赛获奖、考研录取率、就业质量等具体标尺进行评估,并结合数据分析动态优化英语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例如,在2025级英语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已明确纳入“课赛融合”等课程模块,进一步加强课程与行业需求的对接,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该评价机制既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与反馈,也通过行业和社会需求导向,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结果导向的评价标准使得英语专业能够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不断优化课程设置,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学术追求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成效彰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英语专业“育践相长,融通赋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2022级学生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通过率为93.9%,优良率为60.96%。同时,考研录取率逐年攀升,2025年考研录取率达14.8%。此外,英语专业学生还在外语类重要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特别是在“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浙江省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中,学生在写作、口译和演讲等赛道上荣获奖项近10项,在“高教社杯”大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优秀短视频作品征集与交流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共3项,并在“外教社杯”浙江省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大赛、浙江省笔译大赛等省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奖百余项。在实践能力方面,近3年,英语专业学生凭借扎实的语言功底与跨文化沟通能力,活跃于多项外事活动与重大国际项目中,以优异的表现赢得了服务单位的一致好评,充分展现了专业的育人成效。

  与此同时,英语专业教师在教学竞赛与课程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优异成绩:在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在浙江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产教融合赛道中荣获三等奖1项,并立项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这些成绩的取得直接推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在此基础上,英语专业的“三进”教学成果在华东地区“三进”工作推进会上展出。

  未来,湖州学院人文学院英语专业将继续深化“育践相长、融通赋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着力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专业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同时,英语专业将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的结合,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为国家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地方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张文 李梓 赵冰)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