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高校新风
2025-09-27 星期六
张家界学院
四个“扎根”构建本土化创新创业育人模式
刘建东 张玲 龙珍珠 何小飞

  张家界学院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为契机,秉承扎根地方、服务基层、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原则,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注入“地方基因”,创建了四个“扎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程,打造地方院校独特的竞争力。通过引导学生本土创新、创业、就业,形成“育人为土、反哺为果”的校地共生体,实现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土化范式创新。

  扎根地方需求,确定创新创业目标

  跟踪地方产业升级需求、民生改善需求、科技发展需求与政府部门治理需求,建立地方“需求雷达机制”,将地方需求解码为具体、可衡量的学生能力指标、毕业要求,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例如,根据张家界市“122”现代化产业体系升级需求,构建了“人工智能+”“智能建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文旅融合+”“低空经济+”六大学科专业集群;结合张家界智慧旅游建设需求与旅游治理需求,确立了“智慧旅游技术工程师”“旅游大数据分析师”“旅游产品策划师”“数字旅游管理专员”等服务地方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定位,打造“需求牵引—目标制定—创新创业实施—服务地方”的价值闭环,助力张家界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与现代化旅游治理体系,解决“产品同质”“客流拥堵”和“服务投诉”等现实问题。

  扎根地方产业,优化创新创业内容

  按“一专一产”的原则,对接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以解决产业痛点为核心,设计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项目与创新创业场景。如,围绕张家界旅游支柱产业智能化程度不高的特点,开设“智慧旅游设计”“文旅创意与创业管理”“旅游大数据分析与实践”等选修课程18门,大力培养“人工智能+旅游”复合应用型人才;结合土家织锦等湘西特色产业产业化程度低的特点,对接土家工坊,开设“非遗创新设计”“民族文旅电商”等选修课程6门,设计苗绣产品新纹样,搭建线上展销平台,创设“设计—制作—销售”一体化土家工坊真实实训场景,一方面培养“非遗+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另一方面升级土家工坊,带动万余名农村妇女居家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扎根地方资源,拓展创新创业空间

  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合作共赢”的原则,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院校、乡村、科研机构等深度合作,盘活、转化、利用其资源(厂房、设备、工具、材料、项目、技术、人才、资金等),共建、共享真实的众创空间与实践基地,打造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的实体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生态圈,为创客提供“创意激发—产品设计—原型开发—项目孵化—市场对接”全链条、智能化服务。校政投资10亿元共建张家界学院(长沙)科教融汇创新研究院;学校投资1亿元,多家企业参与,建成校内2.5万平方米“智能众创空间”;与张旅集团等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5个、校外众创孵化与实训基地78个,通过“引企入校”,企业专家进课堂教学,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将企业前沿技术、真实项目与案例带进课堂,通过“引校入企”,学校学生进企业进行真实项目研发与项目孵化训练,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师进企业参与项目研发,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和岗位置换制,培养“双师双能型”导师队伍,学校已建共有356人的创新创业导师库;与吉首大学等多所地方院校共建共享“武陵共享”国家众创空间、创客项目和课程;与王家湾村等共建31个园林种植基地,创建“学校+合作社+农户+企业”模式,引导农学类专业学生回乡创业,进行茶叶、羊肚菌等种植、加工和销售,带动农户增收。通过扎根地方资源,将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在企业车间与田间地头,填补短板,强化长板,大力提升地方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扎根地方文化,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挖掘地方文化精髓,将地方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民俗风情、非遗等融入课程,创建“地方文化+”课程思政体系,通过“课课有思政”,做到思政教育四年“不断线”、课内课外“不留死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桑植县政府部门共建“洪家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地方红色教育平台,开展“我的长征”等红色研学活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开展“万名师生走进武陵山、千村万户大调研”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成为“国际森保节”“湖南省旅游发展大会”的青年志愿者,助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通过“人人有活动”,让每名学生亲身体验区域生态文明与民俗风情,发现“真问题”,验证“真方案”,厚植“真情怀”,激发学生内生创新动力。例如,学生石开因受地方文化熏陶,扎根湘西并创办了“林茵茶业”,形成从“扎根地方”到“反哺地方”的校地共生体。

  四个“扎根”创新创业教育工程,以提升“本土服务力”为教育目标,以产业真实场景为教学场域,以地方资源禀赋为教育“底肥”,以地方文化基因为精神内核,锤炼“小我”品格、强化“大我”担当,培养“下得去、干得好、上得来”的创新创业人才。近5年,学校取得了显著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效:

  创新促成长、创业促就业效果明显。省级优秀毕业生392人,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整体满意度达98%,位居湖南省同类型地方院校前列;“扎根地方—反哺地方”成效显著,毕业生地方就业与创业率达59.6%。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326项;获植物新品种权证书与授权专利5项,知识产权全部转化;学生成果转化128项,成功孵化企业51家,提供就业岗位3万余个;21人获省级创新创业优秀毕业生称号。

  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共857项,其中省级一等奖以上89项,获奖数量年均增长11.2%,且等级逐年提升。学生易强强项目“气冠三‘菌’,羊肚菌助力乡村振兴”获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和2025年“金种子杯”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该项目创年销售收入3189万元,年利润1100万元,带动9个省、37个县、416个村、2168户农民年均增收12万元。

  2024年11月,学校教师在湖南省高校创业指导与实践师资培训班上分享大赛经验,得到行政主管部门和与会者的高度认可。2025年5月,学校代表湖南省赴国家展览馆参加“青春之歌——全国大学生创新成果展”,受到广泛好评。

  (刘建东 张玲 龙珍珠 何小飞)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