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航空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始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服务专业、服务学校航空特色发展,大力推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大学数学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建成江西省混合式一流课程及线上一流课程5门。团队教师秉持厚基础、强能力、育思想的理念,接续努力,深耕不辍,构建了具备昌航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能力导向,打造教学内容新体系 构建“理论+应用+创新”的递进式教学内容体系,在保证课程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与合理性的基础上,重构教学内容,提升课程吸引力、高阶性和挑战度。一方面,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与需求,对讲解的侧重点进行调整,适当加入部分超出基本要求但为专业所需的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将应用案例引入课堂,弱化烦琐的理论推导,强化概念发展和理论形成过程的教学,提升课程趣味性和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尤其是通过将专业案例引入课堂,使数学教学与专业教学更紧密地衔接起来,使学生改变对数学的刻板印象,并深刻体会到数学对专业学习的支撑性。 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等高水平学科竞赛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教师的科研项目为抓手,引导学生自主拓展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并通过动手实践来验证知识、发现问题,进而反哺理论理解,避免“纸上谈兵”式学习。同时,也推动学生由“个体学习”转向“团队协作学习”,学会分工、沟通、互补,在协作中解决分歧、整合思路,提升“主动交流、高效配合”的学习能力,打破独自学习的思维局限,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整体素质。 双线融通,构建教学新生态 课程团队遵循OBE理念,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打造了“线上探索、线下深化、图谱导航、进阶延伸”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壁垒,以及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境,为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与综合能力注入新动能。该教学模式将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使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算例,而是一个个真实的工程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组织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线上学习资源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则通过分析提交成果,精准把握学生知识薄弱点,为后续课堂教学锚定方向。线下课堂则聚焦“概念提炼与思维进阶”。教师筛选优秀方案,由团队代表上台汇报展示,通过辩论探讨、多维度评价等环节,引导学生逐步梳理解题逻辑,归纳数学概念与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关联,完善认知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依托课程知识图谱,实现教与学的精准导航。图谱清晰呈现课程知识脉络,每个知识点均关联线上视频、习题、拓展文献等课程资源。教师可通过分析学生知识点视频学习时长、习题完成度、文献关注度等数据,动态掌握学情。学生则能借助图谱回溯知识链条,精准定位薄弱环节,并可快速排查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否是前导知识掌握不牢,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学习计划,实现个性化、精准化学习。 同时,通过构建“立体考核、持续改进”的课程评价模式,保障课程教学质量有效评估。即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应用创新、沟通协作能力、态度情感等进行多维度全方位考核。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多个环节,综合使用诊断性(视频任务、章节自测、随堂互动)、形成性(作业、小组任务、主题讨论、课程论文等)和终结性(期末考试)等方式,开展互评、自评、师评、AI评,确保考核评价结果的全面、公平与客观。同时,教师也能通过课程评价和学生反馈,精准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响应学生需求,实现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多元协同,创建思政育人新模式 通过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专业教师开展集体备课等方式,实现跨课程、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的教研联动,以课程联动、学科交叉、内外协同等多种手段,全面提升课程团队的思政理论水平以及育人意识和能力,从而能更好地通过课程教学传递正确价值观,增强德育感染力。 依托“高等数学”等课程的应用性、逻辑性、严谨性及广泛性的特点,从“数学发展史、国家重大工程、前沿科技发展、社会生活、数学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多个角度,设计既凝练了教学知识点,又蕴含正确价值观、方法论等丰富思政元素的问题。运用讲故事、概念类比、问题探索等方式,在传授思想、方法和理论知识的同时,塑造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培养学生一丝不苟、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的态度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依托学院数觹工作室,组织开展“高等数学等课程帮扶”活动。每年遴选成绩拔尖的学生组成“数觹班”,并组织团队教师在周末义务为他们进行培优教学,帮助他们拓展数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安排这些学员再轮流为全校同学针对三门公共课进行答疑,并在期中、期末考试前提供考前辅导。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帮助其他同学,将知识学习、能力培育和精神塑造融为一体。 (徐伟 邹维林 陈凌蕙 鲁力 李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