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坚持党建引领,紧密结合专业教育、工程教育、未来教育的需求,厘清构建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工科基础核心力→财经行业应用力→多域跨界胜任力”进阶能力体系,以场景化理念贯穿全流程,通过“资源建载体、手段强互动、途径搭链路、创新破壁垒、保障固效果”,实现“技术落地—行业适配—跨界创新”的人才培养能力跃升。 打造“筑基”类场景,夯实底座硬实力 充分发挥学院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引领学院系统、计算、实践三大能力中心,聚焦“计算机理论具象化、技术实践标准化”,以场景化破解“抽象理论难懂、核心技术难用”痛点,为后续能力进阶打牢根基。构建“基础场景化资源矩阵”,设计三大链式教学场景:“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系统综合实验”系统场景链,“数据结构—算法设计—AI综合实践”计算场景链和“编程基础—软件开发—项目管理—毕业设计”实践场景链,全链条贯穿27门基础课程,有效构建场景化知识体系。建立“分层基础案例库”,确保资源适配入门阶段需求。以“虚拟仿真+任务驱动”为主,通过场景化类比,降低理论理解门槛;设计“阶梯式任务”,让学生在具体任务中掌握编程、工具操作等技术。开展“基础场景实训周”,要求学生完成小型开发项目,实现“学—练—用”闭环。组建“基础技术朋辈工坊”,由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完成场景任务,降低学习门槛。建立“‘双师型’基础师资库”,每学年完成必需的“基础技术场景化教学设计”;实施“过程性评价”,通过“实训平台日志”“任务完成质量”“代码规范度”综合评分,确保基础技术掌握扎实。 重构“财经”类场景,锻造行业先锋力 依托学院新财经综合实验室党支部的创新设置,由学院行业能力中心组织实施,聚焦“计算机技术与财经业务深度融合”,以场景化破解“技术不懂行业、行业不会技术”痛点,培养能解决复杂财经工程问题的复合型人才。加强“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精神浸润,用好学校光华财经系列讲座,开设“微观经济学”“公司金融”等跨学科通识课,提升学生财经素养。开设“金融科技”“量化交易”等“财经科技微场景模块课”,结合小任务小场景实现科技和财经的深度融合。依托学校财经学科优势,共建“财经技术场景资源中心”,联合银行、金融科技企业等共建联合实验室,围绕“业务背景—技术痛点—解决方案—效果数据”联合开发“财经真实案例库”。以“案例教学+企业实习”为主,通过拆解政府部门、银行等“金融监管”“普惠金融”“智能风控”等综合案例,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推行“财经技术‘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负责“技术框架指导”,企业导师负责“业务需求解读”;牵头成立四川省人工智能学会智能金融专委会,连续举办“‘成都八零’全球金融科技产品设计与研发大赛”“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智能金融专项赛”等,以行业真实需求为赛题,提升技术应用能力。 创设“多域”类场景,涵养多域胜任力 聚焦多行业训练和非技术能力培养,实现拔尖学生“计算机技术跨行业、跨领域整合创新”,以场景化破解“技术局限单一领域、缺乏系统整合能力”痛点,有重点地培养能适应现代多行业多产业发展需求的“计算机+”“AI+”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开设“前沿跨域技术教学模块”,如“大模型技术及应用实践”“AI时代的跨界思维”“科技创新与产业前沿”等课程,强化学生在思维与沟通、管理与协作、伦理与责任、学习与创新四大维度的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整合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科研资源,搭建“跨域技术场景平台”,对接开源社区,获取“跨域项目资源”。实施“计智追梦人”本科生训练计划,开展科研训练,强化科研思政育人,组织学生开展实施“跨域整合项目”。推行多层级竞赛全覆盖育人,通过天梯赛、信息安全大赛、AI挑战赛等学科竞赛,系统性分解成阶段性小场景,驱动学生解决“跨域技术难题”。系列举办“业界名人说”“优秀校友论坛”“学生讲给学生听”,构建大师名家引领、朋辈榜样激励、青年教师护航、行业导师锻铸的四维支持系统,营造浸润式成长场景,护航学生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教学探索与实践,学院人才培养聚焦“强技术、懂行业、能跨界”,以“工科基础”为根、“财经应用”为脉、“多域跨界”为翼,通过“资源建场景载体、手段强场景互动、途径搭场景链路、创新破场景壁垒、保障固场景效果”形成了“技术从理解到应用再到创新”的人才培养闭环,为包括财经类高校在内的行业院校提供了有力借鉴。 (刘贵松 刘家芬 黄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