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夯实乡村人才振兴根基、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举措。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以服务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乡村基础教育发展为己任,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创新构建了以“德能并修、三导四阶、数智赋能”为核心的卓越乡村教师培养体系。该成果不仅深刻回应了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的现实命题,更为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广师大方案”,彰显了学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前瞻思考与扎实行动。 德能并修筑牢育人根基 新时代的卓越乡村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需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乡村教育情怀。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践行“德能并修”育人理念,师德养成与专业能力培养双聚焦。 学校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深度融入课程思政,将家国情怀、教育公平、文化自信等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设立“师德讲堂”和“名师成长工作坊”,定期邀请一线特级教师、乡村教育楷模走进课堂,用真实感人的教育故事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乡村振兴使命感。学校创新评价机制,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将师德表现、支教服务等纳入学业评价维度,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有效引导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该举措成效显著,定向培养研究生履约率高,成为支撑区域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导四阶”贯通培养链条 学校构建了“三方三导四阶”协同育训模式,“高校—政府部门/教研机构—中学”三方协同,学校与河源、清远和韶关市教育部门以及30余所优质中学和乡村学校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创新实施“三导师制”,为每名研究生配备高校学术导师、教研发展导师和中小学实践导师,形成理论引领、实践指导和教研转化的合力。实施“理论学习—模拟实训—岗位实战—反思研习”四阶递进式培养路径。通过系统的理论奠基、模拟实训巩固、一线实战锤炼和反思研习提升,实现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阶梯式成长。 学校通过打造品牌教学技能大赛和文献综述大赛筑牢研究生学术基础和教育教学基础。连续举办8届校级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通过模拟课堂实战,系统提升教学基本功、实践转化能力与临场创新水平,构建“实践—反思—创新”成长闭环,显著增强教育硕士教育教学能力与综合素养,提升学校培养影响力。连续举办4届校级硕士研究生文献综述大赛。通过系统训练文献检索、归纳与批判性分析能力,构建“整合—评述—创新”学术闭环,有效强化学术规范意识,夯实学术研究基础,营造严谨求实的科研氛围。 近5年,学生参加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国赛共获奖91项,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23项。学校有9个教学案例被选入中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案例库。 数智赋能拓展育人边界 面对传统培养环境封闭、资源单一的限制,学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虚实结合”的现代化育人环境,极大拓展了教育教学的时空边界。 学校依托“三方三导”共同体,成立虚拟教研室,为高校师生、各地教育部门教研员突破时空限制,为研究生参与教学研讨、远程观摩和案例分析提供数字化平台。同时投入专项资金建设智慧微格教室、VR虚拟教学实验室等先进教学设施,提供高仿真、沉浸式的教学情境与体验。开发学科教学技能训练在线开放课程,支持“混合式+项目制”学习模式。 数智赋能环境的构建不仅打破了时空限制,更促进了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发展。近5年,外国语学院牵头开展虚拟教研活动30次,参与人数2000人次,有效支撑了研究生在真实教育场景中的个性化成长与可持续发展。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构建“德能并修、三导四阶、数智赋能”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助力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乡村基础教育发展,有效破解了传统教师培养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环境狭窄等关键难题,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高素质乡村教师,有效缓解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师资短缺的情况,为同类院校的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学校承办“公费定向培养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中小学教师校地协同育人专业研修班”,其模式成果在研讨会上分享,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肯定,不仅彰显了地方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主动担当,更为全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 (徐玲 陈泳竹 李灵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