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3 星期二
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中心小学:
传统民族文化融入现代美育
廖林宜

  晨光初绽时,侗族鼓楼造型的校门前,学生们跳起“多耶”舞,与墙上手绘的侗族儿童画相映成趣。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中心小学将民间美术与儿童科幻画创作结合,践行“民间美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新模式,让千年民族文化与现代美育理念在校园悄然共振。

  学校构建“三维浸润”体系——以环境之美浸润感官,以课程之美浸润心灵,以活动之美浸润灵魂,让美育如侗家米酒的醇香,在日常教育中自然流淌。

  环境之美——教学楼道、走廊间、文化墙上,展示着各年级学生的侗族科幻画墙绘作品,他们运用流畅线条和缤纷色彩勾画出对未来科技的幻想,将鼓楼、风雨桥等侗族建筑元素与未来科技场景巧妙融合,用梦想之笔描画明天。“侗族木结构工坊”将侗族建筑的“干栏之美”化作可触摸的美学教材。学生们用植物剪贴记录校园生活,将自然之美融入以美培元的实践中。

  课程之美——侗族科幻画特色课程以“基础+专题+创作”的三级课程结构,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相关技能。基础课程包括侗族文化认知、科学现象探究、科幻画技法学习等内容。专题课程则聚焦“未来侗寨”“环保再生”等主题,推动传统与科技的融合。教师精心编写了《侗族民间美术与儿童科幻画》校本教材,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独特的艺术之门。 

  活动之美——特色活动设计是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关键。每月一次的“走廊画廊”变身流动美术馆;“校园侗族科技艺术节”中,学生用废旧材料制作创意立体科技作品,用竹签、木棍搭建迷你鼓楼模型;“未来侗寨设计大赛”“科幻画创作营”则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美育在滋养中绽放:五年级学生吴慧珊的《机器人老师》获市科幻画二等奖,表现科技传承侗族文化的未来场景;六年级学生吴玉洁的《蝴蝶鱼纹空间镜》融入民族纹样,传递亲情跨越空间的愿望……

  实践表明,传统文化教育不必拘泥于“原汁原味”的保守模式,而可以通过创造性转化的方式,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美育浸润行动依托侗族儿童科幻画校本教材,适合侗族地区各级小学,课程覆盖超3万人次,推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美育深度融合。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中心小学)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