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明确提出,建设“通用+特色”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一批高校智慧课程,开好中小学信息科技相关课程,鼓励开设人工智能特色课程。围绕如何建好、开好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本专刊特推出“建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相关报道,敬请关注。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素养正逐渐成为全球各行业从业者的基本能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 2025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明确提出,建设“通用+特色”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人工智能通识课的核心目标并非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而是面向各专业学生,普及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培养其与人工智能协同工作的能力,使其成为“懂人工智能”的跨领域人才。 1 分类分层构建课程体系 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时,各类高校需依据学校类型与发展定位,实施差异化课程建设策略。研究型大学可侧重人工智能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塑造,应用型高校宜强调人工智能技术在真实场景中的落地与应用,职业院校则应聚焦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与操作技能培养。明确的培养定位是保障通识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前提。 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可借鉴国内外高校成功经验,采用模块化架构,涵盖“基础通识—学科融合—产业应用”三大板块。基础通识板块面向全校学生,系统介绍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技术原理与社会影响;学科融合板块则应结合不同专业特点,设计具有专业针对性的人工智能应用教学单元;产业应用板块可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和新兴领域,引入相关人工智能实践案例。南京大学的“1+X+Y”课程体系、复旦大学的“AI-BEST”框架以及北京市属高校推行的“一校一品”模式,均为模块化课程设计的典型代表。这些模式层次清晰、模块分明,兼顾知识广度与深度,适配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学习路径。 在纵向层面,课程内容应遵循“基础理论—综合素养—前沿拓展—实践实训”四阶递进结构,系统构建学生的认知框架与方法体系。基础理论帮助学生建立系统认知,综合素养强调人工智能思维与方法的培养,前沿拓展关注人工智能跨学科融合的最新进展,实践实训则通过案例与项目强化应用能力。这一结构兼顾系统性与灵活性,适应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 鉴于人工智能技术更新迅速,课程体系应具备动态优化机制:一方面,定期更新前沿拓展模块,补充新技术与应用案例;另一方面,依据学生反馈与产业变革持续调整内容结构,保障课程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团队开发了系统的教材、课件与视频资源,并开展多轮试讲与反馈调研,持续优化内容设计与教学安排。 2 设计多维融合的课程内容 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不仅应传递知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智能素养。课程内容应打破学科壁垒,融通多领域知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创新意识与技术伦理观念。 课程内容设计上,首先需要避免过度技术化,要实现技术认知与人文思考的有机统一。除介绍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关键技术外,还应嵌入人工智能伦理教育,系统探讨隐私保护、算法公平、人机协作等社会性议题。可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智能社会公民素养”理念,作为内容设计的重要依据。 其次,课程内容应突出学科交叉特色,通过“人工智能+专业”典型案例,展现人工智能在医学、人文、工程等不同领域的融合应用。例如,面向医学专业学生介绍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面向人文学科学生展示自然语言处理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应用……同时,应紧密结合区域经济与产业特点,嵌入本土化案例。南方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应用”课程,整合了机器人、数字经济、传染病预测等深圳本土产业内容;深圳大学相关课程,引入DeepSeek(深度求索)相关案例,涵盖生成模型、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应用实践。此类案例贴近现实,增强代入感,也体现了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责任担当。 最后,在知识构成上,课程内容应涵盖人工智能基础(如核心概念与典型算法)、编程工具及常见人工智能平台的使用方法,注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难度上应以工具应用和案例实操为主,通过“人工智能工具使用”与“应用案例”等模块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感。 3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传统讲授模式不利于学生开展探究和实践,特别是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更需要尽快改变教学模式,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能力。 教学策略上,学校可采用“通俗理论讲授+案例直观演示+实践操作训练+真实项目驱动”的多元教学方法组合。理论部分应通俗易懂,案例需贴近实际,如通过解析自动驾驶系统呈现人工智能决策流程;实践环节可依托低代码平台,帮助学生体验模型训练与部署全过程;项目驱动则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解决现实问题。 具体教学上,为实现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学做合一”,学校需要积极探索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实践式教学。学生除了通过慕课等线上平台自主学习基础理论外,学校还可以通过搭建云端实训平台,支持远程实验与开发,涵盖智能体构建、RAG应用、工作流设计等任务,为学生提升人工智能实操技能提供途径。 此外,学生人工智能素养与实操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因此,线下实验和项目实践中,学校还可以引入智能助教系统,及时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精准反馈与指导,辅助学生在实践中一步步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实操能力;同时,学校要重视“以赛促学”的效果,通过组织创新竞赛或引入典型赛事案例,激励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知识、锻炼能力。 课程的落地,需要系统化、多层次的保障机制,就当前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需要重点推进师资建设、资源支持与动态评价三方面工作。师资方面,应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的人工智能通识培训,加强对任课教师的专项能力提升,并推动跨学科教学团队建设,利用虚拟教研平台促进协同备课。资源方面,应建设集成化教学支持平台,融合实验开发、教学管理与资源共享等功能,配套建设案例库、数据集等开放资源,形成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的全流程支撑体系。评价方面,应建立多元动态评估机制,整合学生反馈、同行评议、专家评审及行业企业评价,借助大数据实现教学过程智能监测,形成“评估—反馈—优化”闭环,推动课程持续改进与质量提升。 (作者赵建华系西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詹涵舒系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