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3 星期二
构建适应强国建设要求的人才评价体系
孟照海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关键要抓住评价改革这个“牛鼻子”。其中,人才评价改革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评价观,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科学配置人才资源,激发人才的创新潜力和创造热情,加快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新时代人才评价改革要锚定强国建设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强国建设是一场系统性跃升和质变,需要的不仅仅是“从1到10”“从10到100”的应用创新人才,更需要“从0到1”的原始创新人才,而后者对发展环境更为敏感。因此,新时代人才评价改革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避免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远的评价方式,为拔尖创新人才创造宽松、适宜的生长环境。

  新时代人才评价改革要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重点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谁来评。重塑同行评议(包括小同行和国际同行)的主导力量,让“懂的人”选“对的人”,促进学术力量、行政力量和社会力量相互补充、形成合力。二是评什么。人才评价不能仅仅关注人才的外显特征,更要重视人才的价值、能力、贡献和潜质。新时代人才评价改革要着力解决“以偏概全”问题,从“一刀切”的学术评价到分层分类的贡献评价,从关注“绩优股”到发掘“潜力股”,从看重坐而论道的“科研GDP”到“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三是怎么评。人才评价不能通过“数论文”等方法以数量论英雄,而要通过代表性成果、典型案例或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形成“形式评价、内容评价和效用评价”三位一体,并重视以质量创新贡献为导向的实质性评价。四是怎么用。新时代人才评价改革要着力解决“人才错配”问题,科学配置人才资源,促进人岗相适,推动团队建设。同时,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产生倍增效应,好的人才评价能够用好一个人激活一大片,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

  新时代人才评价改革要在强国建设的关键领域实现突破。人才评价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久久为功,又是当务之急。一是促进“卡脖子”“卡脑子”等关键领域的精准识才。基础研究和原创性人才具有异于常人的特征和成长规律,不能按照常规的人才选拔评价方法来识别,在人才的遴选指标和评价周期上需要建立一套差异化的评价范式,为非共识性研究和偏才怪才成长创造自由空间。二是促进各类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针对理工农医、人文社会、艺术体育等不同学科,研究型、教学型和智库型等不同类型以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不同定位,建立适应各自特点的人才评价标准,精细化开展人才评价,精准化配置人才资源。三是促进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和不断涌现。从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看,人才的创新高峰期一般是在25—35岁,DeepSeek、宇树科技等人工智能企业的青年科技人才的年龄就集中在30岁出头。人才评价不能论资排辈,要敢于让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以才育才”和“慧眼识才”是人才评价改革的重要方面,要抓住人才创新创造的窗口期,不拘一格地促进青年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四是促进人才集聚和人才吸引。人才评价要能够促进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通过灵活的招贤、赛马和挂帅机制,为“对的人”匹配“对的项目”,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的人才生态。人才评价还要促进学术网络建设,发挥战略人才“以才引才”的学术号召力,集聚更多全球高端人才。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