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是戈壁沙漠,沙尘暴来的时候,要用板子、被子堵住门窗,条件非常艰苦。”这是16年前,河西学院文学院2009届毕业生董宏亮初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二二四团中学实习支教时的感受。 当实习支教结束,坐大巴车离开时,董宏亮发现,学生们追在车后,边追边哭。这一幕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办理完毕业手续,董宏亮再次来到新疆。在这里,他和大学同学吴金梅喜结连理。如今,他俩所在的学校成为兵团示范校。 自2009年以来,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的河西学院累计派出34批13912名师范生赴新疆顶岗实习支教,支持14114名毕业生赴疆就业创业,很多学生在实习支教的过程中了解新疆、爱上新疆、扎根新疆,形成了政治可靠、专业扎实、为人朴实、工作踏实的“一靠三实”育人品牌,让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石榴花开,激发赴疆就业原动力 秋风送爽,河西学院校园里,又将送别一批前往新疆支教的师范生。 “到基层去,到新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9月14日,373名河西学院学子郑重宣誓后,步履坚定地踏上西行的列车。这是学校第34批援疆实习支教的师范生,他们此行目的地是新疆塔城地区、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吐鲁番市等8个地区。 该校文学院教师李惠芬连续11年带队“护送”,每次出发前,她总要给学生们鼓励打气:“让我们带着憧憬和热情,扎根新疆、服务西部,谱写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作为兰州至乌鲁木齐近2000公里区间内唯一的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河西学院深入实施“实习支教援疆计划”“千人进疆就业计划”“人才援疆计划”等,实现了赴疆实习支教人数和留疆就业创业人数“双过万”。 河西学院教务处处长杨彬办公室的“小仓库”里,几百本支教心得笔记整齐码放,每一页都留有他批注的痕迹。“2009年,学校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签订大学生实习支教工作协议书,拉开了人才援疆序幕。”杨彬介绍,如今每届师范生分春、秋两季赴新疆开展实习支教,采用文理兼顾、相近搭配的方式,覆盖中小学全科目教学,既保障受援学校教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有效提升了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 河西学院还建立起一大批实践教学、就业创业基地。截至目前,河西学院在新疆8个地州22个县市的400多所中小学开展实习支教,建立援疆实习支教基地110个,在喀什、哈密等23个基地建立大学生支医基地。 若羌县是我国行政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低的县,在这里担任教师的河西学院毕业生有246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瓦恰乡库尕丹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河西学院美术学院2016届毕业生赵乾,是当地群众心里的“自家人”,在他的感召下,有17名河西学院学子扎根这里;在策勒县人民医院,有一支由28名河西学院学子组成的“医疗突击队”,校友黎增红牵头创建中医科,成为和田地区标杆…… 思想引领,凝聚赴疆就业向心力 河西学院校园内,“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标语格外引人注目。校园内还有张骞、林则徐、王蔚3座人物塑像,9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文化小景,百名优秀援疆人才先进事迹,万名赴疆就业校友名录墙…… “我们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理想信念宣传教育,在校园内构建场景式、沉浸式、交互式的校园育人环境,时时激励青年学子胸怀大局、奔赴基层。”河西学院党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蔺海鲲介绍。 近年来,学校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办学治校全过程,多措并举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论课,打造“河西历史上的民族交融”系列微课,持续挖掘红西路军精神、八步沙精神等本土红色资源,构建起“国家意识—区域认同—实践担当”递进式思政教育链。 同时,将就业指导、思想引领与价值导向紧密结合,多形式开展赴疆就业典型宣传——举办百场新疆优秀校友报告会,开展“百名河西学子的新疆故事”主题宣传,拍摄《扎根大漠的“楼兰女儿”》《戈壁滩上的开学第一课》等专题片。 河西学院大一新生的“必修课”,是到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红色教育基地观摩学习。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多杰项智的课堂上,“援疆故事”小视频颇受学生欢迎。“通过短片,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学长学姐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提前了解新疆的风土人情。”多杰项智说,“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已成为河西学院学子的一种价值追求。 培育品牌,提升赴疆就业吸引力 “政治可靠、专业扎实、为人朴实、工作踏实”,这是悬挂在河西学院智慧就业中心门口的一句话。这句话,也是新疆用人单位给河西学院学子的评价。 上午8时30分,智慧就业中心1800平方米的空间内,一派忙碌景象:就业事务大厅里,学生正在咨询就业政策;4个AI面试亭中,学生正在专注练习试讲;在VR职业体验区,学生通过虚拟场景提前感受职场环境…… “我们将职业发展教育贯穿4年培养全程,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指导。”河西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王晓虎说。 在这一工作机制下,学校积极搭建各类交流平台,持续增强毕业生赴疆就业影响力—— 主动对接各个部门,通过情感维护、优质跟踪、校友帮带等,实现用人单位全年关注、人才需求随时跟进。目前,学校建立日常联系单位500多个、重点就业联系单位1000多个,校园招聘会“新疆专场”成为常态。 持续开展新疆访企拓岗专项行动,校领导分组带队,足迹遍布全疆14个地州市和兵团14个师市,为毕业生千方百计开拓就业创业岗位和机会。 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生态农业、医疗卫生、应用文理和工程技术五大学科集群优势,由过去单一的以师范类支教为主向多学科、多专业、全领域对口支援和服务拓展。 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健全专业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两年来,停招人文教育、物联网工程等8个专业,增设储能科学与工程、足球运动等专业,实现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统一。 ………… “学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新疆人才需求,教育引导广大毕业生把到西部去作为一种情怀、一种责任、一种担当,让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河西学院党委书记梁兆光说,学校将继续全面推进“人才援疆计划3.0”,为服务新疆建设发展、维护民族团结进步和巩固边疆繁荣稳定作出自己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