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3 星期二
安徽农大团队研发新技术保障玉米产区稳产增收
给江淮粮仓披上“绿色铠甲”
本报记者 王志鹏

  金秋九月,皖北大地玉米渐黄,丰收在望。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示范田里,连片夏玉米植株挺拔、绿叶舒展,几乎看不到病害斑点。

  当地种粮大户张远征看着这场景喜上眉梢:“得亏安徽农大专家指导,玉米不仅长得好,还少打农药,今年准是个丰收年!”

  张远征口中的“黑科技”是由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陈雨、罗健团队研发的“夏玉米小斑病绿色防控技术”。该技术通过科学整合叶面助剂、飞防助剂和微囊控释等创新手段,实现了农药减量、效果提升的双重目标,为黄淮海夏玉米产区的稳产增收送来了一剂“绿色良方”。

  小斑病是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的“头号威胁”,流行年份可导致减产15%至50%,甚至绝收。“以前防治主要靠反复打药,但雨水一冲、太阳一晒,药效就大打折扣。不仅成本高,防效还不稳定。”陈雨介绍。

  瞄准这一生产痛点,团队从助剂和剂型入手开展技术攻关,筛选出两种高效叶面助剂,一种是生物来源的蛋白膜生物助剂,能提高药液在叶面的附着和铺展能力;另一种是团队自主研发的功能微粒型叶面助剂,可增强药剂耐雨水冲刷和抗光解性能。同时筛选出一种飞防助剂,显著提高了无人机喷施中药液的沉降率和覆盖度,解决了“药液飘移”和“蒸发过快”的难题。

  团队还利用木质素等天然材料,开发出可降解的维稳增效微囊,像“微型胶囊”一样把农药包裹起来,实现阳光下缓慢释放、雨水中牢牢“扒”叶,大幅延长持效期。“这就好比给农药穿上‘防护衣’,装上‘控制阀’。”罗健打了个形象的比方,“我们用农副产品的废弃物做原料,成本更低,也更环保。”

  “以前打完药心里都没底,现在玉米到灌浆期叶子还是青枝绿叶的,产量肯定有保障!”埇桥区种植大户闵亚东高兴地说。

  目前,该技术已在宿州2000亩核心示范区进行示范推广。宿州市植检植保站站长马书芳介绍:“示范数据喜人,蛋白膜生物助剂搭配杀菌剂,实现农药减量30%以上;功能微粒助剂组合技术,减药20%,绿色防控率100%;微囊化技术使亩用药成本降低10至15元,防效从60%提至80%以上。”

  陈雨介绍,团队下一步将重点优化技术模式,推动与种业、农机企业的跨界合作,加快这一绿色防控技术在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的推广应用,让更多农民用得起、用得好,助力玉米生产节本增效、绿色发展。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