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适应国家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精益制造工匠人才为根本,推动产教融合与积极教育的深度耦合,构建起“积极心理+”赋能的精益制造工匠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始终聚焦“积极心理、工程思维、职业技能”三大核心素养,形成了职普融通、跨界协同、心理赋能的特色育人格局。 “积极心理+”赋能:筑牢精益制造工匠人才的心智发展根基 学校联合清华大学共建西部首家职业院校积极心理教育研究中心,创新推行“积极心理+”融合育人模式,将积极教育与思政教育、学法指导、职业规划深度融通,为精益制造工匠人才注入“心智动力”。 “积极心理+思政教育”:铸魂育人树品格。学校构建“识别—共情—培育”的品格塑造体系。在新生入学第一周,学校面向全体新生开展24项品格优势测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将品格优势识别与红色教育融合,通过观看红色影视作品、分享红色经典故事,引导学生将自身勇敢、坚韧等品格优势与革命先烈的品质相联结;推行“四段式表扬”,通过“惊讶发声—阐述困难—询问方法—总结品质”的流程,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积极心理+学法指导”:提升效能促成长。学校在清华大学积极教育核心模型的基础上开发“职业院校积极学习心理模型”,为教师提供“观察—测量—干预”的精准指导工具,帮助学生调节负面情绪、提升学习动力;开展分层教学实践,在“英语”“高等数学”等公共课程以及“精益生产管理”等专业课程中基于学生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其在“能力边缘”取得成功,获得“福流”体验,激发积极情绪,锤炼积极品质,提高学习效能。 “积极心理+职业规划”:护航发展助就业。学校在入学阶段开展入学周主题教育,组织各专业开展职业认知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明确就业目标所需的技能与课程;在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中深度融入积极教育理念,在三年级下学期毕业季开展职业生涯体验活动,整理新人进入职场中可能遭遇的若干情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训练;“就业第一年”创新探索跟踪教育机制,毕业后由辅导员与班级骨干分类型为毕业生开展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 跨界协同聚能:构建精益制造工匠人才的培育生态 学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通过校地、校企、校际三方联动,汇聚人才、技术、项目、资金等核心资源,构建“专业数字改造+教学改革创新+社会服务升级”的跨界协同育人机制。 校地协同:锚定产业需求方向。学校与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部门、天府新区签署校局地合作共建协议,围绕区域重点产业项目开展深度合作。通过校地资源整合,将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精准转化为人才培养目标,为精益制造领域输送贴合需求的工匠人才。 校企融合:打造实践育人载体。学校与领克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企业实践中心,创新推行“驻园式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生进园区、教师进企业、项目进课堂”的工学交替机制,将企业真实生产场景、技术标准、项目需求融入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实战中锤炼精益制造技能。 校际联动:提升科教融汇水平。学校联合四川大学等本科院校,设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聚焦精益制造领域重大技术难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新产品试制、工艺优化与方法研究。组建“博导牵头、以研究生为骨干、以技能人才为主体”的项目攻关团队,在名师名匠的示范引领与朋辈互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工程应用能力。 课程体系重塑:提升精益制造工匠人才的能力层级 学校基于精益制造模式理论体系,将精益思想与智能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核心,为精益制造工匠人才搭建从“新手”到“工匠”的能力跃迁通道。 三维图谱引领,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框架。学校依据产业需求精准绘制职业图谱、知识图谱、专业图谱,梳理教育教学环节与职业能力培养的映射关系,厘定“会学、善用、精做、能创”的能力进阶模型,搭建“积极心理浸润层、精益技能培养层、创新实践赋能层”的立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分类培养施策,明晰职业发展路径。针对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学校制定“技能型→技术型→创新型”分类培养方案,架构“操作员→技术员→精益工程师”的职业发展路径。针对技能型学生侧重超精密加工等核心技能训练,针对技术型学生强化其工艺优化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针对创新型学生聚焦其新产品研发与工艺创新能力培育,实现因材施教与精准育人的有机统一。 三方资源整合,深化教学改革实践。在统筹校内资源方面,学校聚焦精益制造“设计—加工—检测—装配”全链条生产环节,推行“一生一技”培养模式,确保每名学生至少具备一项精益制造核心能力以夯实专业技能基础;在耦合校企资源方面,学校全面实施“AI-PBL”(人工智能项目式学习模式)课程项目制教学改革,借助工学交替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淬炼实践能力、提升职业适应性;在汇集校际资源方面,学校依托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将重大技术成果转化为教学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科研素养。 数智驱动增效:优化精益制造工匠人才培养质效 学校以数智技术为支撑,构建了“智能伴学+心智培育”双驱模式,实现精益制造工匠人才的精准化、个性化与高效化培养。 智能伴学:精准匹配学生学习需求。学校以项目制教学为载体,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构建智慧学习空间,为学生推送个性化学习路径;自主开发项目教学质效管理平台,量化评估学生的职业能力,动态更新学生的数字成长档案,实施“一生一评”,确保个性化培养目标精准达成。 心智培育: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学校依托积极心理教育研究中心,与普通高等学校、园区企业等联合制定《精益制造技能人才心理素养标准》,开展“精益心工坊”系列实践、“价值流分析”团体辅导、“零缺陷心理”技能训练等活动;引入心理健康云平台等,开展实时诊断并帮助学生调整学习行为与情绪状态,全面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让学生以阳光的心态应对学习与职业挑战。 经过多年创新实践,学校在精益制造工匠人才培养中成效突出,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深受行业头部企业青睐;近2年,学生积极情绪活跃度均分提升了1.46、消极情绪均分下降了0.87,实现“技能过硬”与“心态阳光”协同发展。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的“积极心理+”赋能的精益制造工匠人才培养体系,既响应了国家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要求,又破解了学校“重技能、轻心智”的育人难题。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职普融通与积极教育实践,为制造强国建设输送更多兼具精湛技艺、阳光心态与创新能力的精益制造工匠人才。 (刘勇 张丹 苏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