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基层
2025-09-20 星期六
昆明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自贸学院)
创新四方联动跨境电商育才模式
郑汉金 张必清

  昆明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自贸学院)紧扣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需求,启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探索。十余年来,昆明学院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领域不断深耕,创新“校—政—行—企”四方联动机制,构建“靶向培养、实战赋能、跨界融合”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学校

  标准、课程、评价三创新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昆明学院以自贸学院为实体平台,形成与边疆产业需求高度适配的育人模式。

  一是锚定边疆需求的能力标准体系。校政行企深度解构“云品出海”典型场景,积极推动“中国—东盟跨境电商人才能力标准”的制定,构建“边疆规则适应力、数字技术应用力、跨文化沟通力、创业实践力”四维度能力矩阵。

  二是模块化实战课程体系。将能力标准转化为12门特色课程工具包,形成“模拟—实战—创业”三级进阶课程体系。从跨境电商仿真实验室的模拟操作,到真实项目实操基地的实战锻炼,再到跨境电商竞赛孵化的创业实践,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是“跨境实战学分银行”评价机制。创新学分置换制度,企业KPI替代50%课程考核、行业认证抵免学分、创业成果置换毕业学分。如“跨境电商实务”以店铺访客量、转化率为核心指标,“数字营销师”认证可置换“跨境电商数字营销”学分,运营新媒体非遗账号粉丝量≥10万或年销售额超10万元,可折抵“创新创业实践”学分。

  四是组建“跨境电商双师战队”。通过校内教师“跨境实践淬炼”和企业导师“驻校授课常态化”,打通了“理论—实践”教学壁垒。校内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企业导师驻校授课,带来行业新动态和实战技巧,共同提升教学质量。

  政府部门

  政策护航、资源直达

  政策是推动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云南省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跨境电商发展的政策文件,如《云南省加快跨境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加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为高校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昆明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自贸学院)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与昆明市商务部门等紧密合作。政府部门发挥其在产业规划、政策引导、资源协调等方面的优势,为学校提供行业动态、企业需求等第一手信息,帮助学校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政府部门牵线搭桥,促进学校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学校与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的多家企业共建了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行业

  需求同频、师资同步

  行业协会在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桥梁角色。昆明市跨境电商协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昆明学院的人才培养过程,深度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协会定期组织行业研讨会和交流会,邀请学校教师参与,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行业的新动态和前沿技术,将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同时,协会根据行业发展需求,为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改革等提供专业建议。例如,在协会的指导下,学校优化了跨境电商专业课程体系,增加了“东南亚跨境电商市场分析”“跨境电商直播实战”等紧贴行业实际的课程。此外,协会还协助学校开展师资培训,选派行业专家到学校授课或指导实践教学,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企业

  场景嵌入、就业直签

  企业深度参与是昆明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自贸学院)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学校与阿里巴巴国际站、京东集团等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实战培训—项目实操—就业对接”的闭环模式,构建起产教融合的人才培育生态。

  2025年5月—7月,学校联合阿里巴巴国际站云南服务中心开展的“AI+平台运营”专项培训颇具代表性。企业导师系统传授AI选品、智能营销等核心技能,学生直接参与国际站账号实操,结业后通过人才双选会与企业精准对接,实现“学习—实践—就业”无缝衔接。类似合作还包括新零售技能培训、外贸数字营销实训等,不少学生在培训期间即成功获取海外询盘,展现出较强的岗位适配能力。

  通过“校—政—行—企”四方联动,昆明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自贸学院)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毕业生专业素养高、实践能力强,深受企业欢迎,85%入职云南跨境电商企业,平均试用期缩短至1个月,近5年累计为边疆企业输送运营、营销、合规等岗位人才千余人,成为云南“云品出海”和跨境电商产业升级的重要人才支撑,助力云南跨境电商产业迈向新高度。

  (郑汉金 张必清)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