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育有材有料、真材实料的材料类创新人才”为目标,匠心独运,构建起“一融入二驱动三覆盖四整合”科创育人体系,走出一条极具学科特色的育人新路径。 思政融入:厚植家国情怀,点燃科创引擎 学院秉持“科技创新、思政先行”的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无缝嵌入科创育人全过程。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学院组织教师团队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大国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解决“卡脖子”技术攻坚实例有机融入专业教学,让学生深切感知材料领域的责任与挑战。同时,定期邀请行业权威专家举办“材料强国”系列讲座,组织学生深入知名材料企业开展实地调研,让学生亲身感受材料科技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些举措帮助学生建立“四个正确认识”:正确认识科创与专业学习的关系、正确认识科创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正确认识科创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正确认识科创与国家强盛的关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使命感显著增强。 双轮驱动:课内课外融合互促,构筑科创生态 学院精心打造“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双螺旋培育架构。聚焦“第一课堂”主阵地,持续优化课程体系,精准传授专业知识,着力培养专业技能。“第二课堂”紧密依托“第一课堂”培养方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创活动,丰富第二课堂育人形式,搭建起协同育人坚实桥梁。学院注重课堂教学、科研活动、科创竞赛三者之间的交叉融合发展。一方面积极推动教师把前沿学术发展、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把学生参与科研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和教师共同开展科研活动。另一方面推动科研与科创融合,引导支持学生参与各种科研活动,鼓励学生开展产品研发制作、专利申请、创新项目等,促进科创项目质量提升,为高水平创新竞赛项目发掘、申报提供有力支撑。 三维覆盖:搭建全周期育人架构,明晰科创链条 学院构建辅导员、班主任、朋辈导师、学业导师、校外专家“五位一体”科创育人队伍,分工合作,协同发力。依据学生大学四年不同成长阶段,搭建全过程科创育人体系。大一推行自由探索计划,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激发学生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热情;大二启动“科研育苗”工程,引导学生进入教师科研团队,帮助学生对接优秀课题组开展创新实验;大三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的设计、实施和总结,逐步提升科研能力;大四推动科创成果转化,指导学生孵化创新创业项目。与此同时,依照项目挖掘、重点培育、竞赛冲刺、赛后总结、持续孵化流程,构建全方位项目培育与竞赛指导孵化方案。 四方联动:整合科创资源,提升科创质效 学院打出“建制度+搭平台+挖资源+造氛围”组合拳。在建制度方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创新创业中心,全面统筹学院创新创业工作。构建“一领导双推进”机制,出台系列激励文件,将科创成果与教师职称评定、学生推免挂钩。在搭平台方面,创立“材苑科创服务平台”。依托新材料创新协会等社团开展活动,拓宽学生视野。打造“材创·呼啦圈”“材苑小科爱”等平台,畅通信息交流渠道。在挖资源方面,全面整合校内外科创资源,充分发挥科研项目教师、专家及校友优势,开展多元活动。整合实验室资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验场地与设备支持,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对科创活动的资金支持。在营造氛围方面,依托学院微信公众号,设立“博士说专业”“材料前沿”两个专栏,进行科研文化浸润,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组织“材苑茶语”、创新创业论坛等活动,让学生畅聊创新的困惑与机遇。广泛传播科研知识与成果,选树科研先进典型,营造浓厚“学、比、帮、超”学风,以良好学风为科创产出赋能。 学院“四维聚力”科创育人模式的深入实施,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更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学生深度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在团队内部承担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及成果应用验证等任务,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参与模式。近5年,学生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百余篇;学生参与研发的“纳米硅、氮化硅粉体连续化制备技术”“烃类深度转化材料与高效催化剂/助剂技术”两项成果实现产业化;学生团队在先进陶瓷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先后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铜奖、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等,数量和质量均稳居全校前列。学院考研录取率连续7年超过45%,培养的毕业生中4人入选国家青年人才计划。 (张福玲 杜庆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