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8 星期四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多维发力 开拓网络思政教育新路径
黄潇 文亚军

  近年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紧跟技术发展步伐、聚焦青年思维特点,着力开拓新平台、新阵地,通过互联网与青年实现深度互动,引领广大青年在新时代新征程的火热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绽放绚丽的青春之花。学校积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构建“网络+文化”育人模式,打造了一系列具有辨识度和影响力的特色品牌活动,在持续推进网络文明建设的同时,显著提升了网络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实效性。

  构建整体格局:探索顶层思维与基层叙事融合之道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坚持正确导向,统筹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搭建开放互融、资源共享的育人平台。在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学校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不断强化价值引领,将“课程思政”理念全面融入网络平台构建,并将其提升至学校网络思政教育校本体系建设的重要高度。一方面,学校注重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寻求有机平衡,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中加强对学生网络意识形态的引导;另一方面,增强学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服务现实社会的功能,洞察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与心理需求,把握其心态演变趋势及原因,推动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与学校发展、学生成长深度融合。此外,学校还积极整合校外资源,主动与兄弟院校、行业龙头企业及社会组织开展深度合作,聘请大国工匠、专家名师与行业楷模组建“云端思政智库”。依托网络平台实现优质实践资源的多方共享,使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更直观地面对和思考现实议题,提升应对复杂局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增强学校网络空间的协同育人效应。

  规划发展路径:创新技术变革与教育场景融合之态

  学校立足水利电力办学特色,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挖掘校园优秀网络文化内涵,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

  在内容形态方面,学校将前沿技术手段与创新文化深度融入教育场景,实现思政教育表达方式多元化。通过拟人化角色塑造、可视化呈现、虚拟形象设计、特色网络文体等创新形式,打造了“禹娃”IP形象、原创歌曲、微信红包封面、表情包等一系列文化产品,使思政教育自然融入学生日常,显著提升了网络思政课的亲和力与吸引力。同时,学校系统构建网络传播矩阵,成立“融媒体中心”和“水YOUNG说”网络育人工作室,推动网络育人内容百花齐放,牢牢把握网络育人主导权。通过定期组织新闻舆论培训与考评,秉承育人为本理念,培养一大批乐于参与宣传思想工作的大学生骨干,将校园文化精髓深度注入网络空间建设,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热情,使思政工作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

  在内容定位方面,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办学实际,精准对接网络文化与思政教育主线,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党的创新理论及校史校情融入平台内容。

  在内容创作方面,学校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育人号和中国大学生在线校园网络通讯站为引领,综合运营多个新媒体平台账号,构建融媒体矩阵,强化理论实践与应用转换,推动协同育人创新发展。从校史、文化符号和品牌活动中萃取思政元素,将其转化成网络育人资源,形成新的育人增长极。围绕毕业季、迎新季、校园风光等主题,推出多部水电特色视频,年阅读量突破900万。学校在60周年校庆期间,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再现校园文化符号,推出“水电春秋”“水电嘉年华”人物专栏,并组织开展徽标投票、征文竞赛、知识问答等互动活动,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紧密相连,借助虚拟场景构建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的空间载体,形成“技术—情感—育人目标”闭环联动。

  增强育人成效:形成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融合之实

  通过对“网络+文化”育人模式的持续探索,学校以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系列活动为载体,逐步构建起“文化体验—网络传播—价值内化”的育人链条。学生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在实践体验中厚植家国情怀,在互动交流中深化思想认同。截至目前,学校已培养具备较强洞察力和新闻写作能力的学生记者1000余名,发展线上通讯员200余名,以制作实践助推学生专业成长。相关成果被主流媒体报道百余次,其中,网评文章《在山火隔离带种下绿色希望》荣获“渝论·青年说”第二届重庆大学生网络评论大赛二等奖,学校“水文化‘境、堂、戏’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成功入选国家教育部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展望未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探索更多契合青年特征的育人模式,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更大贡献。

  (黄潇 文亚军)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