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商学院在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地方本科高校新商科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出了“思政引领、赛学融通、多堂联动”数字化管理人才培养新路径。 思政引领:打造具有“专业+思政”特色的“金课” 为解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的问题,学院开发“知识—价值—实践”三维一体的课程尝试,实现思政教育全覆盖。 一是用学术“讲政治”,彰显数字化管理魅力。学院依据课程性质和目标,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把握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的结合点,形成“思政+知识”课程思维导图和知识图谱,打造具有“专业+思政”特色的“金课”。例如,在“运营管理”课程中讲解运营战略时,结合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引导学生思考企业运营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以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增强学生对中国本土管理的价值认同,“柔性智能制造中生产排程虚拟仿真实验”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智能制造企业运营管理”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二是用事实“讲大道”,传递组织管理中的中国智慧。学院注重运用案例式、专题式、互动式、参与式等多元教学方式,推动典型管理之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例如,“管理学”课程负责人带领教学团队在讲解管理思想史内容时,改变传统课程教学中以西方案例、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做法,注重以史为线、以情动人,融入儒家“以人为本”、道家“无为而治”、法家“法治”等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并与西方管理思想进行对比分析,让抽象的概念通俗易懂,引导学生用历史启迪现实、思考未来。 三是用实践“讲理论”,渗透组织管理的价值理念。学院依托20余个教学实践基地开展活动,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案例源”和赛事活动的“选题库”。例如,“投资项目评估”课程以项目可行性评价为“小切口”,培养学生构建项目社会评价和环境评价的“大格局”,分析中国高铁项目和乡村振兴等项目的多元价值,用好本土经验,讲好中国故事。其中,师生代表作《“野山小村”闯出共同富裕的“新路子”——“亚夫精神”引领戴庄蝶变的调研》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中荣获特等奖。 赛学融通: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为应对知识供给与学生需求错位的难题,学院强调赛学融通,依托产业研究院与学科竞赛训练,实现“用以致学”与“学以致用”的双向提升。首先,搭建赛事活动平台,借助“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赛事活动平台,促进专业知识教学与竞赛实践训练的耦合贯通。其次,理清理论脉络与开展实践训练相结合,教师带领学生理清理论脉络、开展实地调研、对话优秀企业家、应用研究方法、产出研究成果,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此外,学院还建立贯通培养机制,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前往实习实践基地就业。 多堂联动: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 为增强学科教育与实践情境的关联,学院强调多堂联动,打破教学时空限制,构建包括“教学一课堂、实践二课堂、社会大课堂、国际化课堂”的“四位一体”立体化教学体系。 “教学一课堂”:学院通过课堂教学为学生奠定理论知识基础、提供思考和切入视角,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动态,同时打造“企业家进课堂”“本科教学节”等系列活动,丰富学生的通识知识,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 “实践二课堂”:学院以“数智化企业经营沙盘”“企业竞争模拟大赛”等学科竞赛为主体,依托“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学院”,通过实践教学、组建项目团队、开展情境模拟等手段,培养学生应用课堂知识研究当前组织管理问题的兴趣和技能。 “社会大课堂”:学院以各类竞赛要求的调研实训为主体,以暑期实践调研和专业嵌入实践调研为两翼,依托国家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及省级实训基地“扬州扬杰电子半导体数智化运营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江苏现代物流研究基地”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等,为调研小组打造丰富的社会调研实践平台,发现组织管理与数字化转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国际化课堂”:一方面,学院通过与国际知名高校联合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教学年会”,定期举办国际学术交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学院通过与国际知名高校合作,开设“全球商务项目管理”“全球人力资源管理”“全球创业”等课程,邀请国际学者和企业家授课,帮助学生了解全球商业环境和管理实践的前沿动态。 扬州大学商学院探索出的“思政引领、赛学融通、多堂联动”数字化管理人才培养新路径为地方高校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育更多高素质人才。(陈景岭 徐静 李志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