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8 星期四
教育共同体:法国家校社合作模式
乔士艳

  家庭、教育机构以及社会之间的合作共育协同配合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法国在家校社合作上持续探索,提出了建立教育机构、家庭、社会组织、教育主管部门、中央和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企业界等广泛参与的教育共同体概念,协作开展家、校、社共育。

  理念变化——从割裂到融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人生的教育必然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由学校和家庭共同开展,这种观念在西方世界有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完全由城邦来接管的教育模式,父母只是生育的工具。18世纪法国哲学家克洛德·阿德里安·爱尔维修更是宣称“最好的教育即是让孩童远离父母,一切皆为课程所占据”。直到20世纪初,这种观念才随着国民教育在欧洲的普及而改变,家长们通过建立各种协会开始参与学校教育事务。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法国的“家校合作”仍然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分工模式,被区分为训和教两个概念,家长被认为是协助监督学生落实课业要求的辅助角色而非教育活动的参与主体。20世纪80年代开始,家校有机共育合作开始被重视,1989年法国通过了《学校指针法》,强调了家长与学校合作共育的重要性。而2013年的《学校重建法》则提出了“共赢”的概念,强调“为实现共赢,学校应吸纳家长参与共建,无论其社会出身如何”。“共赢”指的是不同于传统单纯考虑课业成绩,而是要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养成教育,实现课业(包括学术、体育、劳动技能等多方面)和社会价值的提升,做到在学习上和社会上均得到成功。在这种“共赢”政策的指导下,法国家庭与学校的共建共育关系更加牢固,并引入了政府职能部门、基层自治组织、各类协会以及企业等“共建伙伴”,形成“教育共同体”概念。

  家校共育——从知情到参与

  为了实现“共赢”,法国从法律基础到具体举措上为家长可以实质性地参与到教育当中提供了一系列保障。

  以知情权为基础。法国教育的根本法典《教育法典》中对于家长的各项权利进行了详尽列举,首要的是家长的知情权,要求学校通过组织家长会、单独约见、书面或线上沟通、校园开放活动等方式开展信息通报和对话,增进家长对于学校机构和教学组织的了解,促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关系。法国教师也需要定期接受与家长沟通有关的培训,以提升共建意识和沟通水平。

  以参与权为核心。法国国民教育部于2013年发布的指针性文件《加强各级学校与家长合作关系的通知》强调“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生活”,并列举了其中的情况和途径,要求尤其是在涉及家校关系的学校重大项目、卫生和公民事务教育委员会活动等方面,必须由家长或其代表参与,要求有条件的学校设置专门的场地,便于家长参与学校治理和教育活动。作为结社文化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法国早在1926年就成立“初高中学生家长协会联合会”等家长协会组织来保障家长权益,参与学生教育。协会组织也成为代表法国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的重要媒介和代表。法国家长在法国教育高等委员会、各学区、省、市镇和教学机构都有相应的代表席位。

  社会参与——从支持到深入

  家庭和学校均存在于社会之中,同时社会合作伙伴也是“教育共同体”的深度参与者。在这一领域的实践中,法国的合作模式展示出灵活性。

  公共政策和项目支持学校建设。法国国民教育部会同有关职能部门联合制定各种教育行动计划,以鼓励地方政府和社会团体参与学校建设,促进家校社深度合作。法国的“教育优先区”项目便是一项综合性计划,旨在通过政策扶持和资源倾斜,支持弱势地区的教育发展。这种合作方式不仅改善了教学条件,还让法国学生、家长与社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地方当局层面,鼓励各地方自治组织通过“地方合作项目”参与到校社建设合作当中。

  整合引入社区资源丰富教学。鼓励与当地社会机构、文化组织、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的课业和发展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资源支持。协调整合法国图书馆、博物馆、艺术中心、体育机构向学生开放,提供课外学习机会。法国学校与图书馆和文化中心合作,组织适合年龄的阅读、艺术展览和讲座。这些活动激发了法国年轻人的求知欲,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与法国当地企业、组织和协会合作提供参观、实习和职业培训的机会,帮助法国学生更好地了解职业发展,为未来的就业方向奠定基础。例如,法国小学生参观当地垃圾加工场,了解垃圾加工过程,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加强了他们对世界的开放性认识。

  积极影响——从合作到共育

  法国旨在通过推动家校社合作共育,解决包括社会融合、家庭关系和学生发展等在内的一系列问题。跟踪研究表明,受益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合作的学生会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并表现出更平衡的社交和情感发展。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使得根据每个学生的特定需求调整教学成为可能。家校社合作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社会适应能力。例如,通过社会实践和实习机会,学生可以更早地接触到各个行业,了解社会运作规则,为未来的职业规划做好准备。同时,家校社合作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增强了对学校的信任感。家长参与其中,能够更好地意识到在子女教育中应承担的角色,从而提高了家长的教育素养和责任感。这种合作模式促进了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减少了家校之间的矛盾,形成了正向的沟通氛围。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