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陵山脉腹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正经历着一场“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深刻变革。如今,文旅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核心增长极。在这股乡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并非旁观者,而是深度参与者、创新引领者和人才引擎。 构建“文旅+”融合体系,重塑育人新生态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深刻认识到,新时代乡村文旅产业所需人才,绝非单一技能的旅游从业人员,而是能适应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的复合型技术技能文旅人才。为此,学校以旅游管理省级高水平专业群为核心,突破传统专业壁垒,构建以“文旅+”和“+文旅”为核心、多专业交叉融合的职业教育新范式,为湘西乃至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可持续内生动力。 专业融合课程体系。“导游词创作与讲解”“湘西民俗旅游文化”等丰富的课程资源,聚焦地方文化传承,提升专业核心技能。“旅游管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让学生掌握短视频创作、VR全景拍摄等技能,成为文旅产品“数字推介官”,依托省级“金牌”导游工作室,为凤凰古城、十八洞村等推出“神秘湘西我来导”系列视频及虚拟游览体验项目,已成为“神秘湘西”品牌推介的新亮点。“旅游管理+农村电商”专业,聚焦“土特产变旅游商品”的增值难题,通过品牌策划、电商运营等,为黄金茶、腊肉等本土农特产品搭建线上商城、设计文创产品、开展直播带货,真正实现了“培养一人、带动一片、致富一方”。 产教融合实践体系。服务企业真实项目和地方产业需求,学校牵头成立“文旅湘西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与湘西花垣边城文化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湘西芙蓉镇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湘西山谷居民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数家本土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产业学院。实施“旺工淡学 学旅交替”的弹性学制,将学生的实践课堂延伸至村寨、景区、民宿,在真实项目中学习,其作品直接接受市场检验。 深化“+文旅”增值路径,拓展产业新空间 如果说“文旅+”是从教育端出发的主动融合,那么“+文旅”则是从产业端出发的价值重塑。各专业主动拥抱文旅产业,大力拓展乡村产业新空间。 菜品研发打造餐饮名片。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聚焦“湘西地方特色美食”的文旅价值挖掘,师生团队深入挖掘苗鱼、酸肉、包谷酸等地方特色食材和技艺,研发了兼具美味与文化故事的“湘西宴”,并制定了相关标准,成果直接应用于合作餐饮企业,成为吸引游客体验湘西民俗的“舌尖上的名片”。 数字网络助推产业升级。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文旅产业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全景漫游技术助力墨戎苗寨景区、湘西非遗文化等实现数字化升级,数字艺术创意设计助力打造一系列文创产品IP。电子商务专业全力赋能“直播兴农”,与保靖黄金茶、永顺莓茶等原产地合作建立“村播村品”电商实践基地,助力农产品溢价率平均提升45%,培训了大量既懂农业又懂电商直播的新农人。 成效显著:从人才输出到全面赋能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文旅+”融合模式的创新实践,结出了丰硕成果。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近年来,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共获国家级别奖项9项、省部级奖项82项。毕业生本地就业率稳步提升,大批学子成为湘西文旅产业的骨干力量,实现了“毕业即就业,上岗即上手”。 产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通过“政—校—行—企—寨”五方联动机制,学校年均为湘西培训文旅从业人员超3000人次,承担了高素质农民系列培训、凤凰县讲解员培训等重要任务。师生团队共同完成浦市古镇、吕洞村等多个传统村落的旅游产品策划与设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学校的探索实践被多家权威媒体关注报道,网络点击量超20万次,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其“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模式已辐射至张家界、怀化等地,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湘西方案”。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实践证明,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同频共振,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通过深度推进“文旅+”与“+文旅”的融合策略,学校成功打通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闭环,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人才泵”“技术仓”和“文化芯”。在湘西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正以职教之笔,描绘着一幅产业兴、人才旺、乡村美的壮丽画卷。 (康叶红 王峥珍 张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