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变革。《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主动适应学习方式变革”。长沙市明达中学(以下简称“明达中学”)立足“人文明德、山水达材”的办学理念,坚持因材施教、适性扬才,探索出“智慧赋能下学教评深度融合”课堂教学机制,为新时代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应势而动 开启课堂改革新征程 明达中学是一所包含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民办学校,致力于促进每一名学生全面发展。早在2014年,学校就开始探索生涯规划教育,构建“课程+活动+指导”“三维一体”的生涯教育体系,依托数据跟踪学生发展轨迹,助力学生明确学业与职业方向。这种“以生为本”的育人方式,与“智慧赋能下学教评深度融合”课堂教学机制在价值追求上高度契合。 所谓“智慧赋能下学教评深度融合”课堂教学机制,是以数智技术为支撑、以“一教一学”智慧教学系统和“一三一”课堂模式为主要载体构建起来的一个具有整体性、开放性的教学操作系统。学校的改革从初中起步,然后逐步向其他学段推广,为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活力。 数智赋能 搭建精准教学新桥梁 2023年8月,明达中学引入“一教一学”智慧教学系统。该系统依托“一起作业”平台10余年的数据与题库,通过AI实现教学全流程数字化,覆盖课堂、作业、考试、教研全场景,既保留教师板书的亲切感,又构建了数据闭环。 “一教一学”智慧教学系统从多维度深度参与教学评价,为构建全面、精准、动态的教学评价体系提供有力支持,为学校实施“一三一”课堂建模奠定坚实基础。系统在教学各环节自动收集丰富的过程性数据:课前通过学生预习任务的答题正确率、完成时长等分析其知识掌握程度与学习习惯;课中记录实时答题、互动次数与质量以及小组讨论表现,掌握课堂参与度与思维活跃度;课后依据作业正确率、完成时间、提交次数等,评估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与应用能力。这些全面、客观的数据为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系统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学情数据和生涯目标,精准推送个性化作业与拓展资源:对学科知识点掌握薄弱的学生,推送针对性强的练习;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性学习资料。通过学生完成情况与反馈,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其学习需求与发展潜力,更精准地评价学习状态与进步空间。同时,系统自动批改基础作业,快速准确给出成绩,并对错题进行深入分析,不仅指出错误类型,还能挖掘知识理解、应用、思维逻辑等方面的问题根源。教师依据错题分析报告,针对共性与个性问题开展辅导,并根据错题改进情况动态评估学习效果与能力提升。 在“一三一”课堂改革的闭环评价中,该系统为“数据+质性”双维度评价提供关键数据支持。系统负责记录课堂互动次数、作业正确率等过程性数据,与教师进行的质性评价(如探究任务完成质量、小组合作表现)相互补充。系统数据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教师的质性评价赋予评价人文关怀和专业判断,共同构成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教学决策和学生发展提供可靠依据。 实践表明,“一教一学”智慧教学系统显著提升了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质量和教师教学的针对性。2023年8月以来,全校学生课堂互动频次增长59%,作业正确率提高24%,教师备课效率提升45%,真正实现了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重“减负增效”,也为学校“一三一”课堂改革的有效推进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模式创新 打造生本课堂新样态 课堂是教育主阵地,“生本教育”需落地于“生本课堂”。明达中学将“教学评”调整为“学教评”,突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构建“一三一”模式。 该模式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知识建构理论、因材施教原理为指引,以学习评价为引擎,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为底层架构,以“学教评”深度融合为运行特征,以课前、课中、课后“三结合”为一个课时学习周期,以学案和“一教一学”智慧教学系统为自主学习工具,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组织方式,以互助过关为质量保障,最终达到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学教评”深度联结。 “一三一”教学模式由“预—展—导—测—辅”5个基本教学环节组成,“预”环节包括自主预习、对学订正,“展”环节包括分组展示、交流提升,“导”环节包括梳理总结、迁移运用,“测”环节包括当堂检测、疏通堵点,“辅”环节包括互助过关、达标自评。在“一三一”教学模式中,第一个“一”是指课前的“预习”环节,“三”是指课中的“展”“导”“测”三大环节,第二个“一”是指课后的“辅导”环节。这一模式不仅提出了学校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和框架,而且将课堂评价嵌入教学程序,建立了促进差异化学习的动力机制。 以语文《望海潮》一课为例,在“预”环节,教师利用平板电脑推送了预习任务,如查阅柳永生平及创作背景,标注疑难字词并释义,思考词中从哪些角度描写了杭州景象,绘制词中杭州的“空间地图”等;在“展”环节,各小组将预习成果拍照上传,有的展示“空间地图”,有的分析“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视听描写手法,有的表演“千骑拥高牙”的场景并解读官员形象,等等;在“导”环节,教师用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词如何体现“承平气象”?学生分别从商业、民生、自然这三重描写进行分析,对比“朱门酒肉臭”的诗句,思考柳永为何极力赞美繁华,从而解析干谒词的社交功能,利用AI进行“情境朗读”,让学生品读重点词句;在“测”环节,教师布置了分层练习,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从后台数据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完成练习的质量,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突破重难点;在“辅”环节,小组互助,确保每一名组员都能达成学习目标。 这样的课堂,真正做到每名学生都深度参与,主动探索,穿越时空隧道,解读诗词之美。 系统优化 提供课改推进新保障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要素协同。学校课题组为保障“一三一”课改持续推进,以“适配学教评融合、服务学生发展”为核心目标,从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管理制度、教学评价4个维度协同发力,优化新课程教学操作系统,构建完整、高效的教学支持体系,为课堂生态重构提供坚实保障。 在教学模式优化上,学校以“一三一”课堂框架为基础,结合不同学科特点与学生认知规律,细化适配的学科教学模式,确保教学模式既符合课改理念,又贴合学科实际。文科类学科推行“情境导入—文本探究—成果展示”模式;理科类学科则推行“问题驱动—实验探究—规律总结”模式,如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通过系统发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最终总结数学规律,形成知识体系。各学科教学模式均依托“一教一学”智慧教学系统实现流程衔接,确保教学环节顺畅高效。 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学校搭建“一教一学+生涯”特色资源库,打破资源库单一化、静态化的局限。资源库按照学科、知识点、生涯方向进行分类,存储分层课件、微课视频、生涯关联案例等资源。例如,在历史学科资源库中,不仅包含各朝代历史知识点课件与微课,还收录了“历史研究员”“考古学家”等职业介绍视频,以及“历史事件对现代行业发展的影响”等生涯关联案例;在数学学科资源库中,除了分层练习题,还加入了“数学在金融分析、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等内容。资源库依托AI技术实现实时更新,教师可根据教学需求与学生生涯数据精准调用资源,学生也可根据自身学习进度与生涯兴趣自主检索资源进行拓展学习。 管理制度完善是操作系统优化的关键保障。学校制定《“一教一学+学教评融合”教学实施规范》,明确教师在智慧教学系统使用、备课流程、教研活动等方面的要求:教师需熟练掌握“一教一学”智慧教学系统的课前任务推送、课中互动操作、课后数据分析等功能;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一教一学”智慧教学系统学情数据与学生生涯规划,设计分层教学方案;每月开展1次“学教评融合”专题教研活动,组织教师交流课改经验、解决实践难题。同时,学校建立教师考核机制,将系统应用成效、学生评价、教学质量提升数据等纳入考核指标,对在课改实践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与奖励,对未达标的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确保每一名教师都能主动参与课改、落实课改要求,保障改革落地见效。 教学评价改革是操作系统优化的核心环节。学校深化评价体系构建,摒弃“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模式,建立“知识掌握+能力提升+素养发展+生涯适配”四维评价体系。“一教一学”智慧教学系统负责知识掌握与能力提升的数字化评价,通过分析学生作业正确率、测试分数、解题速度等数据,评估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与学习能力;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素养发展和生涯适配性评价,教师从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创新实践等方面评估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素养,学生通过自评与互评,反思自身学习过程与发展方向。四维评价体系的实施,让评价不再是“终点考核”,而是成为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与生涯发展的“动力引擎”。 随着新课程教学操作系统的优化,明达中学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学习动力明显增强,主动利用资源库进行拓展学习的学生占比从64%上升至96%。在教学评价改革后,学生对自身学习目标的清晰度评分从改革前的5.3分(满分10分)提升至8.5分,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与针对性显著增强,充分体现了优化后的教学操作系统对课改实践的支撑作用。2024年8月,在长沙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中,明达中学被评为长沙市高效轻负、引领型学校。2023年3月,研究课题“学教评深度融合的课堂教学机制研究”入选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并于2025年8月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专著。 未来,明达中学将继续坚守教育初心,深耕“智慧赋能下学教评深度融合”的课堂实践,让每一间教室都成为学生绽放自我的舞台,让学生真正站在课堂中央,以主人翁的姿态探索知识、涵养品格、追逐梦想,不断书写新的人生篇章。 (长沙市明达中学校长 曹建新)
|